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6:最佳捷径 精选

已有 14120 次阅读 2013-4-5 13:5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拜名家为师,与高人为伍


李:《荀子·劝学》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门径)莫速乎好其人。”意思是说:没有比接近、爱好师从高人更便捷的学习门径。拜高人名家为师,确实是最佳捷径,有大面积、多方面、全方位的好处。这样,潜移默化,既能被深刻的思想所熏陶,又可以近距离细细体验和领略高明之处。名师的言传身教,能激发浓厚兴趣,树立远大志向,陶冶高尚情操,瞄准重大课题,熏陶平衡心态,增强诸多能力,掌握高超策略,培养良好习惯。高标准、严要求,使弟子更有志向和抱负,看得上眼的都是重大的。我认为这是名师出高徒的首要原因。瞄准的都是重大课题,一旦成功,就成器了,就是广为人知的高徒,而不成器的弟子则鲜为人知。还有,研究创造力的专家一般公认,定义创造力的两大特征是:新颖性和适切(适当、切合需求)性。判断适切性的基础是价值观。名家对于培养恰当的价值观也大有裨益。名师还能指点迷津。名师周围的环境优越,弟子的水平也高。古往今来罕有其匹的全才大文豪苏东坡的“弟子”“苏门四学士”,个个都是名满天下、雄视多代的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不授学位,在1925年到1929年的四年期间学习的不过七八十人,却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这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呢?因为有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四大导师”。另一方面,母以子贵,师以生重,有些名师之名是高徒造就的。

   反过来说,科研之才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批判、善于反思、追求清晰、求知若渴,等等。如果导师本人都缺乏这些品质,又怎么加强学生的这些品质呢?自己不重反思,如何教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缺乏好奇,怎么培养学生好奇求知?自己迷信权威,还会鼓励学生勇于批判?自己不求清晰,岂能要求学生深入钻研?如果自认是块好玉,不该让一个笨工拙匠糟蹋了。


教:现在到处都在呼唤大师,有所谓“钱学森之问”。浙大的一位领导呼唤月亮,说浙大有星星,但缺月亮,百星不如一月。


李:月亮?这个比喻似乎欠妥。月亮本身不发光,而且实际上比星星小,只是离我们近而已。


教:如果错过了拜名家为师的机会,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李:拜师没有年龄限制,并非只有学生才能拜师。而且,追随名师高手,没当及门弟子,还可以当私淑弟子,心摹手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孔子世家赞》)还可以求其次,设法与优秀学者合作。与之互动、交流、讨论、增长补短十分有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优秀学者为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如《荀子·劝学》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唐太宗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向高人学,得其十之二三,也远胜于向凡人学,得其十之七八。学生的通病是:爱选轻松容易、不具挑战的课程,爱选要求不高、上课生动或容易相处的老师,而不是高才博学感染力强的老师。如果有志于学,这很不应该,除非兴趣不明,需要生动的老师来激发兴趣。


教:即便当私淑弟子,效果也不如真正拜师学艺。


李:那当然,否则就没必要拜师了。所以要力争多在名师身边受到熏陶。最能解释名师好处的是科学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所提出的“默会知识”或“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其实,称之为“默会技能”似乎更准确。它是相对于“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内隐知识、本领和手艺,比如弹钢琴的本领(know-how)。它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述。不反复实践,潜移默化,就得不到它。它与经验密切相关,但不同。徒弟向师傅所学的最重要的是默会知识。高徒经过模仿和反复实践,从名师身上学到高超的默会知识。因为无法完全言传,别人很难学到名师的的默会知识。治学和科研的本领无疑是一种默会知识,所以我在谈研究策略时强调,要勤练习、多思索

   由于难以言传,需要实践,所以默会知识难以隔代积累和发展。而外显知识易于积累和发展。西方和中国传统历来分别注重外显知识和默会知识。遗憾的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的大量默会知识正在消亡、绝种,令人痛心。人们往往注重外显知识而漠视默会知识,比如现在的网络教育,就是明证,它一味只顾外显知识。与此对应,人们往往注重陈述性(declarative)外显记忆,即关于知识、事实的所谓语义(semantic)记忆和关于过去经历的所谓情景(episodic)记忆,而漠视程序性(procedural)内隐记忆,包括对技能、本领、习惯等的记忆。外显记忆的强弱很容易判定和检验,而内隐记忆则不然。幸运的是,内隐记忆一般是永久记忆,一旦得到,终身难忘。


关键——费心琢磨最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李:记得有人说过,有四类读者:一类像沙漏,全部漏光,颗粒未留;二类像海绵,不加选择,尽力吸收,但原封不变;三类像布袋过滤豆浆,流走的是浆,剩下的是渣;四类像淘金者: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到底,最佳的学习方法就是不断寻找该方法,肯花时间琢磨。治学犹如学游泳,高层的学问,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得到。人人各不相同,关键在于寻求、发现、设计最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这只能自己找、自己总结。再强调一下,治学最重要的是兴趣,而不是方法。过于重视学习技巧,仿佛习武过于重视武功招式,而不是内功心法。遗憾的是,真正的心法难以言传,主要靠潜移默化、不断实践、逐渐体会。

   治学像爬山。要想轻松,只应走平地或下坡路,不该去爬山。既然要爬山,就不该偷懒。不吃苦耐劳,就无法领略爬山的乐趣和沿途的风光。登顶成功的喜悦,远非爬山的全部乐趣。别人说的途径,对你也许太陡峭,力不能逮,虽可借鉴,但仍需自寻佳径。

   治学又仿佛暗洞寻宝。真理宝藏藏于暗洞之中。直觉和灵感引导我们入洞,确定寻找路线;知识像烛光使我们不至于摸黑前进、随手取物,知识越丰富,烛光越强;取出之物主要由推理来鉴定价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夷以近(平坦而路近),则游者众;险以远(艰险而路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又怎能讥笑他呢)?”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科研还有很多其他类比,包括垦荒、挖洞等等。原创性研究人员就是先驱、拓荒者。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677137.html

上一篇: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5:如何听讲
下一篇:与师生谈科学之弊1:线式因果思维1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36 孙学军 李宇斌 蔡子微 李传喜 于向前 万润兰 董焱章 达虎 闫国进 黄淑芳 彭真明 肖军 翟自洋 毕美华 李粒 唐常杰 刘桂秋 高洪元 张波 穆西玉 曹君君 李兵 陆泽橼 李心诚 王庭 何宏 张海权 胡新露 anran123 jxtscinet lmshspring xu910816776 monodrama wizardhj ccgoodluck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