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执着,还是不执着?

已有 3315 次阅读 2014-12-27 02: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以上是清代彭端淑所写的《为学一首示子侄》,我们读初中时,此文被改名为《为学》,其中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中的“是故聪与敏……”以下被删除。现在的初中课本,干脆只留下“蜀之鄙,有二僧……”这一段,前后均不留了。

作者是在给后辈讲学习的道理,我想到的是另一个问题,那时的僧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南海?为什么又要那么执着?穷和尚去成了,而富和尚没去成,而富者会面有惭色。看来,或许有那么一段时间,这僧人们去朝拜南海犹如今天的穆斯林们一定要在一生中去朝拜一次麦加圣地一样。虽难虽远,一定是要去的,以示自己对所信仰宗教的虔诚。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僧人们对执着二字也有不同的理解。从禅宗的某些观点来看,他们是不赞成执着的。一执着就会有迷失,就会不清醒,所以就会犯错误。可是另一些观点则认为,只有执着才能做成事情。不执着就可能什么事也做不成。

禅宗反对执着,可能在于禅宗只考虑个人的修炼,佛教徒只讲个人的修炼,别的事不愿意管,也不想管。或许这样的僧人会认为,不执着才能修炼得更到位。一执着就欠火候了,一执着就表明你对“空”的认识差一个级别了。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执着又是表明自身信仰是否坚定的一种态度。如果没有执着,这样亦可,那样亦可,这是不是就表明你对信仰的态度就不够虔诚呢?你不执着,如果别人要你放弃信仰,你是坚持呢?还是不坚持呢?坚持下来,就可能是一种执着,不坚持,固然不执着了,可是信仰也跟着没有了。没有信仰了,那别的就什么也谈不上了。

这种不执着可能也是一种无奈。佛家已经遁入空门,不问世事,这本身也有某种无奈的因素。你想问,也没奈何,好多问题解决不了,所以索性就不闻不问,倒是来得清静。对于俗世,可以躲开红尘,去寻找清静。可是对于空门,又必须有另外一种执着。你得坚持诵经,你得坚持打坐,你得坚持修炼,这难道不是又一种执着吗?这样看来,完全放弃执着其实是不可能的,除非干脆放弃生命。但是佛家又讲慈悲为情,放弃生命也是不可取的。做人真的不只是两难哪,处处都是难,步步都是难。

虽然贫僧去成了南海,而富僧未去成南海,但二僧都想去南海是共同的。或许在这里,贫者更为执着,而富者就没有那么执着。富者也正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么执着,所以就没有去成南海,所以面有惭色,他内心里认为他是应该去的,但没有去成,说明自己执着的程度还不够。他可能还是希望自己更执着一些,但是他没有做到,所以在富者的心里,执着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一件事。

文革期间,香港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是四个留学苏联的日本留学生写的,书名是《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四个作者中,我还记得两个名字,一个叫新谷明生,一个是足立成男。至于其他二位的名字,我就想不起来了。书中谈到一件事,有个日本留学生在莫斯科红场看到一位匈牙利军官。他以为看到的日本留学生是中国人,似乎有一种畏惧的表情。待二人交谈后,弄清楚了其实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那日本学生就很好奇,问这个匈牙利军官,你为什么感觉中国人可怕。匈牙利军官回答说,中国人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底,所以很可怕。当时读到这一段,我也不是十分明白,把事坚持做到底就会让人觉得可怕吗?这是什么道理?现在经过这么多年,想来能把一件事做到底,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坎坷。但如果能在遇到这么多困难和坎坷时,仍然能把事情做到底,坚持做成做好,那确实有让人可怕之处。就像一个大人欺负了一个小孩。如果那小孩只是哭两声就回家找妈去了,那就没什么可怕的。如果这孩子跟这个大人没完,虽然打不过,也跟他没完,在他身边又哭又闹,又骂又打。那大人总不至于把这孩子给打坏了吧,开始会打几下子,但后来就会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如果那孩子还没完,那个大人甚至有可能向孩子求饶,请求放过他一马。这就是做事要坚持做到底的可怕之处。

执着当然也要有度。可是这个度到底怎么控制,怎么掌握,也没法只从概念上来说。每个人认同的程度都不一样。甚至在所有的人都认为不该再坚持,不该再执着的时候,如果那个执着的人真的就再坚持下去,或许他就会柳暗花明,获得成功。那谁还能说他当时不该坚持、不该执着呢?但也有坚持了一辈子,执着了一辈子,还是没有做成,或许别人会指责他的执着和坚持。那也可能只是他的运气不够好,他真的应该承受这样的指责吗?

顺便说一下,《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这是语言还是文学?是语文课还是教人做人的品德课?根本就分不太清楚,也没必要分清楚。有人说要学纯语文,哪有这种东西?任何语言文字都包括着人们的思想、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那些人因此而指责语文的教学,实际上他们懂得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54179.html

上一篇:谁能证明神不存在?
下一篇:从马云对自己母校的评价说起
收藏 IP: 111.196.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