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已有 3261 次阅读 2014-5-30 06:0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前两天,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其中有易中天讲述中国成语。这让人不得不想起我们在使用成语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变化。

如“每下愈况”,现在人们都爱说每况愈下。我原来以为,后者是对前者的误用。后来查了一下,发现两者的出处还是不一样的。每下愈况,出自《庄子》:“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於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意思是说,管理市场的官员从经纪人那里知道,用踩踏猪的办法来判断猪的肥瘦,越是向下踩踏,就越能正确判定。以此比喻越向下、越深入推求,就越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每况愈下,则出自宋代文学家洪迈的《容斋续笔·蓍龟卜筮》。原文是:“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意思是说,占卜的人都自以为是高手,(君平,季主应该是指两位占卜高手严君平司马季主)实际水平却越来越差了。《容斋续笔》虽比《庄子》晚,两个词中用的字又都相同,但实在看不出两词是同一个意思。

不过,最早用来表达情况越来越差的成语就是每下愈况。这种用法与庄子最初的用法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后来人们觉得用每况愈下,可能更形象易懂。到底这两个词能不能通用,不太好说。反正现在用每下愈况的越来越少了。而且用每下愈况来表达最初的那个意思的似乎已经很少见到了,几乎是没有了。

关于“人定胜天”,在大跃进的年代,这个词用得很广泛。现在很多人也是从人一定能战胜自然这个角度来用这个成语的。但荀子似乎并不是这样的意思。荀子讨论这个问题的篇幅很长,这里无法详细叙述。大意是,荀子认为,人是最有才智的,人与动物不同。人能了解自然界的很多知识,而其他动物则不能。我看了一下,感觉荀子这里似乎有中世纪后期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也感觉他似乎也与康德相通,有所谓“人为自然立法”的想法。至少有些地方是相似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定胜天”,不是说人一定能战胜自然界,而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现自然界的规律。用人们的思想或者语言,把这些自然界的规律叙述出来,似乎就相当于为自然界订立规制。而自然界自己似乎是做不到这些的。或许正晨这个意义上,人与自然相比,人胜过了天,即人定胜天。

顺便说一句,易中天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来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根据这个逻辑关系,天时当然也不如人和。所以易中天认为,人定胜天就是指天时不如人和的意思。这样的解释似乎也能说得通,但依据似乎不太充分。

易中天解释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过去我也不理解,一些影视作品或者文学小说中,一提到某些坏人的所作所为,在为自己辩解时,总会说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词来。我也觉得如此不堪的话语,怎么可能成为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经易中天解释,其实,人不为己的“为”,就应读成“围”,人不为己,就是人不去对自己进行道德素质上的修为,或者修炼,那才是会天诛地灭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如果人不修为自己的德行,即为天地所不容。这样一看,这道理就通顺多了。当然,以后在文学或者影视作品中,自然可以照旧让其中的恶人继续错用这句成语,以表现他们的无知和无耻。但是,是不是也可以利用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的场合,从正面来阐释一下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呢?

还有一个“明日黄花”,很多人都爱用“昨日黄花”。其实,同为“日”,两个“日”的意思是有点不一样的。明日,是指重阳节的翌日,重阳那天,菊花盛开,人们登高庆祝。等到了第二天,重阳亦过去了,菊花的美景也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一切都过景了。而昨日黄花,使用者的意思其实也是过景的意思,时间已到今日,昨天的菊花还能有什么意思呢?但正规的用法是明日黄花,只有不甚明了这个意思的人,才会想到使用昨日黄花这个其实并不存在的成语。

还有一个“不求甚解”。最早是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来我听到的意思是,陶喜欢读书,但不抠死字眼,大致意思知道就行了。后来听易中天一讲,好像不是这个意思,易中天的意思是,不求甚解是指不是光去理解书上的意思,而是在读书过程中,读出了自己对书中观点的理解甚至是阐发。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易的这个解释到底对不对,我没找到依据。从字面上看,看不出这个成语包含着易中天的这个解释,就如同从“人定胜天”的字面上也看不出天时不如人和的意思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98834.html

上一篇:距离产生美?
下一篇:别人家的孩子
收藏 IP: 114.250.76.*| 热度|

2 尤明庆 monkey196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