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距离产生美?

已有 2954 次阅读 2014-5-29 04: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距离产生美,最早听到这句话,是电视剧《过把瘾》里的台词。无非是说两个男女,在一起时间久了,难免相互生厌。分开一段时间后,反而对另一方更欣赏了。现实中究竟是不是这种情况,其实莫衷一是。

电视剧里的那两个角色,其实本来也不是相互有多讨厌,只是女方对男方在爱的要求方面过于执着,让男方不堪其扰。在不扰与爱之间,他先选择了不扰,但并没有舍弃对女方的爱。所以一旦扰的因素消失了,爱的因素就回来占了上风。这中间是不是真的距离产生美,实在不好说。

从艺术欣赏角度上看,油画肯定不能离得太近,离得太近了,看到的只能是一团又一团色块,连画的是什么都看不准,哪来的美?只有与油画保持一段距离,才能先看清楚画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涉及到那幅画是不是美的。

听音乐也不能离得太近,离得太近,只能听到离你最近的那个乐器奏出来的旋律,其他的声音都会被这支乐器的声响给遮蔽了。这估计也谈不上有多美。在音乐厅里听音乐,第一排一般不是最好的座位。总得往后错几排,那票价才是最贵的。估计这总有它的道理。过去看老电影,西方人看歌剧,看芭蕾舞,总是坐在两侧甚至最后的包厢里,不知道那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欣赏的效果。反正坐在最后,就得需要一副望远镜,这估计也是个时髦的家伙事儿,对是不是能欣赏到美没有多大的关系。

再回到男女两性的关系。俩人谈恋爱,得多长时间见一回面,是天天糗在一块儿,会彼此更感觉到美呢,还是隔三差五再见回面会感觉到美呢?这好像也不好说。反正如果天天糗在一块堆儿,相互生厌的速度一定会加快的。至少这说明了一点,俩人都没什么事,有的是闲功夫,才有机会天天泡在一起。这无所事事的人,能把爱和美保持很久吗?这估计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可话又说回来,俩人见面机会太少,时间一长,感情也会淡下来,肯定会被他人乘虚而入。这样一来,黄瓜菜都凉了,就别提什么爱和美了。所以相隔时间太久再见面,也不是什么保持爱与美的好主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得说这俩人的关系得是铁磁的那种,小三想插一杠子也很难得手。只是这样的感情实在太稀少了,不修炼到一定的程度是达不到的。

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一般很难修炼到那种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大多数人也没有必要用长久的分离来考验自己,更没有必要去考验对方。其实两个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有了这一条,就有了相处的基础,也有了欣赏对方的基础。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距离产生美也才有了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距离产生美,恰恰不是天天都在关注对方,而是双方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在偶然间对另一方的一瞥,才可能产生美的感觉。如果天天都近距离关注对方,就会很快产生审美疲劳。而首先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与事业,然后在工作之余去观察对方,也许才会有另外一种美的感受。男女对自己工作的关注神态更容易引起异性的欣赏,也才能更让对方欣赏到自身的心灵之美。

距离产生美是有度的,过于贴近,未必能产生美,过于疏远,原来即使有美的感觉也会逐渐淡去。这个劲怎么个拿捏,还不那么好掌握。也许两人相处,需要经营,也就需要用心。完全凭借自然感觉,多半靠不住。人们都说,感情是感性的,如果理性参与进来就不是感情了。其实未必如此。感情之中肯定有感性,但其中不是没有理性的位置。如果任凭感性自发燃烧,那最终就可能把二人烧得焦头烂额,甚至面目全非。在这种惨状下,再讨论什么美不美的,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人们之间相处若此,人们与爱和美的相处也是如此。生活如果天天都是爱和美,天天缠绵于其中,估计最后爱也走了,美也走了。

古人说,食色,性也。也许古人总把人们的爱情生活与饮食相比较。饮食需要多样化,即需要多种营养元素。而爱情也需要多种营养素的滋养。不过,爱与美都不是生活这道大餐中的主菜,它是滋润生活的凉拌西红柿,它是增添色香味的大丰收,仅此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98529.html

上一篇:最初的外国人印象
下一篇: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收藏 IP: 114.250.76.*| 热度|

4 吕喆 朱晓刚 李学宽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