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埋怨是团队的腐蚀剂

已有 3025 次阅读 2013-9-10 06: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埋怨, 腐蚀剂

在一个团队的工作里,会存在不少的问题,当团队在工作中发生了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一种情绪是具有极大腐蚀性的,这种情绪就叫“怨”,或者叫“埋怨”。

先别说人数众多的团队,单说一个家庭,两口子,只有两个人。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少困难,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失误,让家庭遭受损失,或者遇到麻烦。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夫妻双方哪一方应对此负责,另一方一定不能为此而埋怨对方。本来家里遇到这种不顺心的事已经让大家情绪都不高了,如果再被另一方埋怨,那么这个家庭里的情绪只会更低落了。即使那个应该负责的一方,也会产生怨气。噢,都是我错了,你就没责任了?如果是我做错了,你想得比我明白,那你为什么不制止我呢?你真的比我高明吗?你如果比我高明,为什么你没有采取更好的办法?诸如此类的埋怨与反埋怨,足以把这个家庭搞得支离破碎。

夫妻二人,有时候是妻子埋怨丈夫。这种情况偏多一些。在这种情况,当丈夫的应该隐忍,等妻子把气撒得差不多了,丈夫再给予解释或者道歉。一般说来,妻子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当然,也有那个别的,叨唠起来没完没了。这当丈夫的除了隐忍还是隐忍,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如果丈夫不愿意忍,发作起来,那么这个家庭关系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是丈夫埋怨妻子,那是最要不得的情况。即使妻子确实做得不对,要负一定的责任,做丈夫的也绝对不能埋怨妻子。这对问题的解决一点用处都没有,只会让事情更加恶化。如果遇到麻烦的问题,夫妻双方一定要首先联合起来,共同解决问题。等事情过后,做丈夫的再向妻子解释,说明为什么不能那样做,为的是以后不要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丈夫不能处理得当,只是一味地埋怨,这对妻子实际是不公平的。你做丈夫的怎么能没有责任呢?一味指责和埋怨妻子,只能说明这个男人不仅心胸狭窄,而且不是个负责任的人。

一个单位的团队情况也是一样。在团队的工作中,有那么多人,谁能保证每个人都不出差错?如果这个团队时时处处都充满了埋怨和怨气,那么这个团队注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埋怨,所表达出的首要的态度,就是推卸责任。工作出了问题,责任不是我的,但这件事总需要有人负责,于是就必须要找人来承担责任。一般说来,最先埋怨别人的人,如果是普通团队成员,那问题还不是很大,只要团队负责人把责任承担起来,别的问题都好办了。但是如果是团队负责人首先来指责团队的成员,这就要多糟糕就有多糟糕。这是一个怯懦的人,是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人,他其实不适合担任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所以一个团队,如果遇到问题和麻烦,首先敢于承担责任的就应该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这样做,既有利于团队内部的团结,也有利于查找事情的原委,便于问题的解决。这样做,也能增加团队成员对负责人的信赖感,对团队后续的工作是有利的。如果团队负责人不敢承担责任,只知道埋怨别人和推卸责任,那么这个团队肯定是做不成什么事的。

即使团队负责人愿意承担责任,不去埋怨团队成员,但是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埋怨,相互推诿责任,问题也同样不小。这不仅会使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趋于冷漠,增加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感,而且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离心离德,对工作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一个团队在遭遇困难和失败的时候,一定不能相互埋怨,相互指责,这是团队生存的大忌。

出现这样的情况,解决的关键还是在团队负责人身上。他应该尽早尽快地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和蔓延。他应该让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明白,推诿和埋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能产生团队内的负面影响。要加强团队内部的团结,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允许埋怨和指责的泛滥。当然,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团队内部会出现对某个出错的成员,或者对此应该承担责任的成员的某种指责甚至埋怨。但是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当务之急是先解决问题,减少损失,而不是先去寻找责任人,更不是处理相关的责任人。等事情逐渐平息之后,团队内才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特别是出现问题的前因后果进行认真的分析,以避免今后不再出现同类的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出了问题之后,出现指责和埋怨是很经常的,人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做这样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团队,应该提前预防这样事情的发生。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可能遭遇失败。那么在事前,团队就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也需要必要的物理准备。尽管防患于未然不一定都能做得好,但是一旦出了问题,对于埋怨的情绪一定要坚决治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23629.html

上一篇:你能学会生一盆炭火吗?
下一篇: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研究
收藏 IP: 114.250.74.*| 热度|

4 吕喆 曹聪 张骥 郭保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