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参会发言的变迁

已有 2600 次阅读 2013-9-1 14:3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发言, 参会

年轻气盛时,很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心理状态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因此,一旦有学术会议的时候,只要自己能参加,总要想方设法争取发言。当然,由于人微言轻,一般情况下,人家邀请在大会上发言的,都是些重量级的人物,所以自己只能在主持人说还有空闲时间,谁愿意再发言,但时间很短的时候,争取一次发言的机会。如果没有大会发言的机会,在小组会上争取发言也是很必要的。有几次,是在小组发言后,可能让大会的组织者感觉我的发言还有点新意,所以在会议结束之前的那些大会发言上,安排过我发言。当然,对于这样的机会,我还是很珍惜的,尽量做好比较充足的准备。虽然这样的发言不会安排很长的时间,但我仍然觉得这个机会是很宝贵的。

虽然发言时间有限,但我都能遵守人家定下的规矩,从来没有超时过。也许有时候会有些遗憾。但这样的遗憾并不是觉得大会给我的发言时间太少,而是因为有些人可以不遵守这样的规矩,随便延长自己的发言时间,而会议主持人也很少打断过他们。虽然会议主持人也会提醒这些不守规矩的人,但是他们可能自以为自己的份量很重,可以不遵守会议的规矩,所以听而不闻。这是让人很遗憾的,有时也会让人感到很愤怒。在这些人眼里,没有学术上的平等,只有他们的唯我独尊。

有一年,应该是1999年吧,北方交通大学的学生会请了一些高校教师以及各校学生代表,参加他们的一个研讨会。当时会议主持人说得很清楚,每位发言人时间就是15分钟。我发言之后,最后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师发言,当时好像这一位还是某个研究领域的重量人物。我也只是听说过此人,也不太了解他都做了些什么。可是这位老兄一发言,就是40分钟,后来会议主持人一再提醒,他还要坚持把他认为要讲的都讲完。后来各校学生代表的发言时间就很仓促。我就很纳闷,为什么主持人不强行打断他。我记得参加科学哲学学术年会的时候,当时的范岱年老师就明确规定每个大会发言人只有15分钟,超时格停勿论。在会议过程中,也确实严格执行,也没人敢炸刺。这样的会我只见过这么一次。那是1997年,后来再也没有见到过如此严刑峻法的了。

还有一次,在北京市的一次会上,由于我发言的观点与会上一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不一样,主持人就要强行打断我的发言。我当时就急了,很不客气地说,你们让一位所谓大佬级人物发言了40分钟,却没有人打断他,而会议规定的也是每人15分钟。我的发言还没到时,你凭什么打断我。我说我坚决不能停止发言,一定要说完。如果不让我说完,我就跟他们没完,这个会就别想再继续开下去。他们看我一急眼,也没人吭声了。我就接着说。不过并没有超时,还是用的15分钟。可是我对他们这些看人下菜碟的做法非常不屑。

后来年纪越来越大,人家给我发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倒不像年轻时那样,一定要在每个场合都展示自己的观点了。我觉得,如果我的观点没有人提出过,或者与时下的时髦观点不相一致,那我就会发言。如果没有这样的特点,就不说也罢。年龄越大,对自己的观点就觉得更需要反复思考,因为如果虽然觉得自己的观点比较新颖,但肯定也会有漏洞。这样轻率地拿出来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经过反复思考,尽量避免过多的漏洞,虽然说不可能完全没有漏洞,但毕竟会严谨得多。这样再把观点展现出来,也会有较强的说服力。

年轻时,听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也很喜欢争辩。争辩不是坏事。但年龄大了以后,就觉得争辩也需要慎重,虽然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但也许人家也有人家的道理呢?不妨多听听,多想想,即使人家有明显的缺陷,也不想急着给人指出来,也许人家会自己发现这些不足呢?如果他真是错了,他自己慢慢去体会和认识吧,我自己犯不上跟人争辩个水落石出。或者这样的人如果过于执拗,且比较自大,那就更不值得跟他争辩了。那么执拗而自大的人,就让他糊涂着去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21464.html

上一篇:男女之间
下一篇:所接触的非英语外语
收藏 IP: 114.250.75.*| 热度|

3 曹聪 武夷山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