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纸化教学、电化教学和PPT

已有 3687 次阅读 2013-8-21 10:1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80年代,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当时已经有电化教学的手段了。可是作为我们这门课的局限,很少能使用这样的手段。记得自己上大学时,当时所谓的电化教学,不过是看了一段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老式苏联纪录电影。等我们再给学生上课时,好像这样的影片要么是找不到了,要么可能太老了,不适宜播放了。其他的适合的片子也一直没有找到。于是我们教研室主任自嘲地说,我们搞不了电化教学,咱们就搞纸化教学吧。所谓纸化教学,就是在纸上画一些有关的图画,在讲课需要的时候,就用图钉钉在黑板的木框上,来给学生上课。我这个人画图水平极差,肯定用不上这套方法。所以,老教师们所提供的纸化教学,在我这里从来没有实行过。

只是当年在大学毕业前,在中学做毕业实习时,给中学生上课,有一次讲到有关的内容,需要引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例子。于是找中学的化学教研组借来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图,现讲现挂在教室前的黑板上。当然,讲的时候并不长,所以挂了一会儿还得摘下来。在记忆中,这就是唯一一次使用挂图讲课的印象。

90年代出国时,也准备在国外的大学讲一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当时手边有一本中国人民大学石峻教授编写的英文版《中国哲学史》的上卷,结果请照相馆的师傅把里面的一些插图复制下来,做成幻灯片。本想做成正片,结果做成了照相底版的负片。我一看,这怎么在幻灯机上放啊。于是又请人重做。同时,把这本书干脆带到国外,在写讲稿的时候参考着用。结果,到了国外之后,这个讲座倒是办成了,可是幻灯片一张也没用上。主要是找不到幻灯机,或者人家当时用的都是用明胶片做的,主要用在投影仪上,没有幻灯机给你用。而我也不知道这明胶片到底该怎么做,后来听说,其实用复印机就直接复印就可以了。但这只是听说,具体工序是不是这样,我完全没有把握。结果,这种用法在我这儿从来就没有使用过,最终黄了。在国外听老师上课,他们大量使用投影仪,都是用的明胶片。字迹清晰,但图片不多,如果有些图表,也多是自己用钢笔手绘的,看上去总不那么正规,也不那么漂亮。

回国后,学校推广使用powerpoint。我极感兴趣。学校专门举办培训班,老师们都可有以随时去听。我也听了,感觉这东西实在太好了,很想赶快用上。但是当时却根本不知道,这个PPT的软件在哪里可以找了,其实它不过是OFFICE自带的。可是我居然就是不知道,结果闹了个笑话。后来无意中在“程序”一栏里发现了,如获至宝。

学着用这个东西也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用得自然也就熟练得多了。可是直到现在,我很少在PPT中使用视频资料,总是觉得这东西用起来比较麻烦,插来插去。如果需要用视频的话,就不在PPT里用,单独用暴风影音来播放。我看到有的老师很娴熟地插播视频,每段不过十几秒、几十秒。我也佩服不已。不过,有时候也会怀疑,这么短的视频资料,能给学生什么印象,就像昙花一现,我心里直犯嘀咕。

有时,也听过数学老师的课,他们在课堂上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着定理的推导过程。他们对我说,PPT只能给出结果,而给不出过程。不过,我觉得,可是初期使用PPT时还不太了解其潜在的用法。如果用的多了、熟了,自然会找到能展示定理推导过程的方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实际到底如何,我并不了解。我只是估计,在技术上,这似乎不应该是多大的问题。

PPT,并不可能完全排斥黑板。因为在讲课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火花临时迸发出来,而这些火花不可能在你准备PPT的时候都能预先料到。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黑板把这些火花重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板书是不是看得过去,就很重要了。我的粉笔字肯定不漂亮,但自觉还算工整,至少让学生看上去还行,也不算现多大的眼。

其实,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课,毕竟只是个形式一,关键还是内容。讲课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应该都是为这一点服务的。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你的PPT再花稍,或者将来再有什么更先进的技术,那也只是徒劳无功。现在有的教学比赛就看PPT做得好看不好看,是不是音、图、画相得益彰,这无论如何都有点本末倒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18550.html

上一篇:电子游戏的利弊
下一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基本没有什么管用的招数
收藏 IP: 114.246.174.*| 热度|

2 赵斌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