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居民使用燃料的历史

已有 4316 次阅读 2013-8-10 19:3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燃料历史

小时候,在老家做饭烧什么燃料,我是完全没有印象了。来北京以后,看到祖母在厨房做饭,那时用的是蜂窝煤。那还是比较小的蜂窝煤,只有12个眼,不像现在,是大个儿的蜂窝煤,有16个眼。在车道沟住的时候,这煤是怎么买来的,那会儿还小,根本不关注这事。到了巴沟,住四层楼,我们这种楼房住宅没有暖气,也没有煤气,只能继续烧蜂窝煤,那是得送煤工人从一层搬到四层。他们用一块木板,每次往上摞大约20块煤,一次要搬好几趟,上上下下,实在辛苦。

等我们搬到海淀镇以后,做饭还是用蜂窝煤。取暖用的是无烟煤大煤块。那时家里就只为节省,烧煤块的炉子永远都是封着的,基本没见过煤炉火苗往上窜的景象。而在学校的教室里,那煤炉又高,炉膛也大,那火苗子一窜多高,看着就特别旺盛。

等我学着做饭的时候,这蜂窝煤炉实在不好侍弄。刚开始不会弄,火总不旺,结果炒菜就是蔫炒,等菜熟了,也都是很烂的了。等娶了媳妇后,才算会弄这炉子了。从小时候来北京,到结婚成家,这一晃就二十多年,可是使用的燃料几十年就没变过。总是蜂窝煤。其间,也见过北京人用过煤球,而无烟煤大煤块倒是很少用了。单位里烧锅炉用的是大同块,那是烟煤。大同块倒是好烧,火力旺,就是烟大,而且熏得人脑仁痛。所以家庭里很少能用到,大同块主要是工业用煤。

结婚后,媳妇家有个亲戚住在和平里,那儿都用煤气。这玩意儿真的挺好使,一扭开关,火苗子就窜出来了,做饭、烧水都很快,也不用担心火是不是很旺。当时北京能用上煤气的地区不多,主要是靠近东郊热电厂一带的居民区才有可能用上这种管道煤气。当时我真是很羡慕,只是我们无福享受这样的待遇。

七十年代中期之后,由于燕山石化企业的投产,北京人开始使用石油液化气。这一瓶液化气大约15千克,不算瓶的重量,只是气的重量。一个小伙子要搬动起来,也不轻爽。那阵子要用液化气,也是分片供应。如果这一片要用液化气了,就要用户口本、粮本一起登记,再发一个液化气本。每次换气都要带上这个本。如果没有本,当然是不给换气的。凡是能用上液化气的,都觉得很好用,很知足,让那些还没用上液化气的十分眼热。到了80年代初期,那些没用上液化气的市民呼吁声音很高,北京市政府决定开放一部分临时本。正式本一年有12瓶气,外加几瓶议价气。而临时本只有8 瓶平价气,再外加4瓶议价气。在没有开放临时本的时候,有人自己买了气瓶,没法换气,就借用那些有正式本的。为了掩饰,拿人家的气瓶打开开关,跟自己的瓶嘴对嘴地放一阵气,让自己的气瓶有点液化气的味道,以免换气站的工作人员怀疑。

我们那时就先用的临时本,那还是我的一个亲戚在燕山区工作,帮忙给弄来一个气瓶。这临时本的8瓶平价和4瓶议价气,原来还能够一年用的。可是后来,这液化气的容量似乎越装越少,所以一年的指标就不够用的。那时真是让人着急。如果万一这液化气顶不到年根底下,后来该怎么办?冬天还好说。冬天取暖用煤。做饭什么的还可能用煤炉,节省一些液化气的使用。可是到了夏天,肯定无法使用煤炉了,那这一瓶气原来能用一个半月,后来也就能用20多天。

还不止如此,本来,由于我们住在平房,没有洗澡设备,所以洗澡都去公共澡堂。可是老伴越来越不爱去公共澡堂,就想在家里洗。后来买了一种可以在液化气灶上用热水器,就可以在家里洗了。可是这样一来,这液化气消耗得就更快了。我总劝她还是上公共澡堂去洗,那又暖和,水又冲,比在家里洗要舒服得多。可是老伴就是不肯去。这液化气的指标不够用,是让我非常苦恼的事。等到快熬不住的时候,我们搬到了管道天然气的房子里。

搬到这样的楼房里,那液化气不够用的烦恼算是从根上解除了。这管道天然气实在太方便了,既不需要担心会断气,也不用担心炉火不旺。不光能做饭、烧水、洗澡,还有一个烤箱,可以做烤白薯之类。

三年前,因某种原因,住了两年农村附近的房子。那里没有天然气,结果冬天用电暖气取暖,平时做饭用电磁炉,总之电费用得很多。这也是很让人纠结的一件事。用电花费倒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在农村,停电的频率比在城市要高出不少。一到停电,万事皆休。没别的办法,只好干等。唯一不受影响的是电脑上网。因为用的是中国电信的无线宽带上网卡,所以停电后,用电脑里的电池还是继续可以上网的。如果用有线宽带,要是停了电,那也是白瞎了。

在北京郊区农村,用煤的历史都不是很长,最早用的都是柴火。烧桔杆最为普遍。住在山区的也有烧荆条的。反正农民每天劳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捡柴火。我们在怀柔农村劳动的时候,家家都在烧柴火,所谓炊烟袅袅,远处看是农家乐,其实都是因为无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15781.html

上一篇:应试教育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吗?
下一篇:前辈与后辈
收藏 IP: 114.246.178.*| 热度|

3 曹聪 吕喆 蒋大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