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青年人结婚都会想到要买房。家里有条件的,老家儿帮助付首付,孩子自己还月供。家里没条件的,就让新婚小两口跟老家儿一块儿住,实在没辙的,就实行“裸婚”,外边租间房住。
我们年轻那阵子,没有买房一说,因为也没有房可卖。就连租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好的情况是能租到房管所的房。可是到了70年代中期之后,房管所也房源紧张,无房可租。只是在70年代前期,中央各部委都办了“五七”干校,很多中央部委的干部都去干校了。不知什么原因,房管所手里有那么几间闲房。那也不够结婚用房的需要。我们单位有个女青工,当时没结婚,天天上房管所坐着泡,也不折腾也不闹,就往人家办公室一坐,说要间房。开始房管所也不爱答理她。她也不急不恼,坐了有一个多月,房管所绷不住了,租给她一套三间北房。这事在我们单位成为奇谈,这姑娘也算是一朵奇葩。当然,前提条件是人家房管所有这么一套闲房。
比我结婚早的青年人,在寻找结婚用房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家里有那么两间房,因为最先结婚的是老大,自然就把兄弟姐妹挤到别住,自己先解决了再说。有的是也去房管所软磨硬泡,结果没有前边说的那位姑娘幸运,但也算不错了,弄到一间4.7平米的小屋。这屋子怎么住人哪?放上一张双人床,基本就没有什么地方了。一个小衣柜得把两条腿搭在床的一头,另外两条腿拿砖头垫着,睡觉时把脚丫子伸到小衣柜底下。
还有一帮人就是利用自家院里的空地自己搭小房。好点的能搭出个十来平方米,差点的也能有个七、八平方米。这搭小房可得费功夫。先到各个正在拆房建房的工地去捡砖头。那时候,砖头也不好捡。想捡个整砖,基本没门,能捡个半头砖、七分头的砖就念弥陀佛了。很多捡来的砖头都是小碎块,要是正经的瓦匠,根本就看不上,认为没法用。可是老百姓有什么辙?有什么就得用什么。所以很多人家的小房就用这些“核桃块”给搭建起来了。用这种碎砖头建小房,也是有技术的,不是一般人就会盖的。为了好看和让小房更结实,所砌的墙的外面都抹上一层灰泥,这样,那些个小核桃块就看不见了。
盖房用的木料也来源不一。大多数也是在别处有拆房的地界,人们赶过去把那些像样的檩条、椽子捡起来,或者买下来,给自己搭小房用。盖的小房也很少用瓦,都是油毡往上一铺,就算防雨的设施了。这种小房,使用的年限不会太长,过不了几年,就有可能漏雨,所以一到雨季,家家户户都要修修补补。
1976年唐山地震时,北京震感也很强。很多这样的小房子虽然不一定都垮塌了,但多数小房的墙壁也都被震裂了,出现大小不一的裂口。老百姓都不敢住在自己家里,到街上盖了各色各样的防震棚。这些防震棚多为塑料布苫上棚顶,夏天里面闷热无比。但在那个时候,人们也实在无奈,只能在这样的小棚子里煎熬。过了“十一”,北京市宣布可以撤离防震棚,大家兴高采烈地搬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个搬家的日子,家家户户跟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在住防震棚的日子里,大家都住在一起,原来没有机会见面的人们这时候都有了很多机会,一些少男少女也在这样的时候相互结识,后来喜结良缘。
这种房在北京的平房地带越搭越多,原来院子里的空地就越来越小。四合院成了大杂院,大杂院成了鸽子窝。老百姓就是这么开始过日子的。虽然地方小,很拥挤,但是各家各户也还能把这些小窝做得温馨一些。虽然布置简单,但一般也比较整洁。很多小两口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播下种子,生儿育女的。
那阵子,老百姓最盼着的,就是拆迁。一画拆迁,就得多分房子,家里的住房条件就会得到改善。这心气跟现在真是不太一样了。现在也有盼拆迁的,主要是那种自己无房,而居住环境又比较差的。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对拆迁的感觉就五味杂陈了。那时候,听到谁家拆迁,多分了房子,或者扩大的居住面积,别人听到无不羡慕不已。心里想着,什么时候这样的好事也能砸到自己头上呢?这种概率跟今天买彩票中奖的机会也相差无几。
这是中国人写的歌曲,不知道是不是反映了古巴人民的真实生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