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说说时尚

已有 3404 次阅读 2012-12-31 21: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时尚

这两天,北京电视台在做什么时尚节目。时尚这东西,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它到底算是个什么东东。小的时候,家里让穿自己家做的布鞋,我觉得很土,不好看,总羡慕同学穿球鞋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最早的时尚意识。现在当然明白了,布鞋比球鞋穿着舒服,可是从好看的角度说,布鞋穿上就是没有球鞋穿上好看。这大约就是所谓时尚了吧。好看第一位,是不是舒服那是放在后面的事。
再大一点,看同学穿着套头的球衣,觉得很时尚。而我们家让我们穿的都是开身的,觉得很老土。当时年纪小,不敢对家长提要求。后来再大一点,有个十四五岁了,就希望家长给买那种套头穿的球衣。家长不愿意,但架不住我使劲地磨,家长可能也觉得孩子大了,也不能太不考虑他的要求了吧。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家长最后还是给买了一件套头穿的球衣。可是虽然说买也买了,嘴上仍然唠叨个没完。所以,虽然我对球衣的要求如了愿,但听他们的唠叨仍然很不舒服。
再后来,由于那时大讲艰苦奋斗,所以时尚就成了穿补丁衣服。这样说可能也不太对头,毕竟那跟时尚的概念相距甚远。在六十年代,社会上也有自己的时尚,比如一些小伙子,梳个大背头,穿着花格衬衫,下面穿着极瘦的细腿裤,足蹬一双尖头的皮鞋。这应该在当时算是最时尚的了,可是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穿着打扮的都无异于流氓。据说,有的人为了穿上这细腿裤,自己一个人力气不够,穿不上,需要另有他人帮忙才能穿上。当时的姑娘以什么为时尚,我不记得了,因为也不关心这个,但是有印象的是社会女青年都梳着运动头。还有一种叫飞机头,可是到底什么是飞机头,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那个时候,也有烫发的,可是烫的都不好看。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女性都要去烫这么难看的发型。
文革一来,这些时尚都立刻成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在所谓“破四旧”的时候,这些时尚就成为首当其冲的被破掉的代表。梳大背头的,被剃成光头,或者是阴阳头。细腿裤则被从裤脚处剪开,而尖头皮鞋则一定会被人把尖的头部拿菜刀给剁掉。妇女的运动头、飞机头也都被剪掉。那里一切时尚就全部左转,以穿黄卡叽布旧军装为时尚。在文革初期,谁要能弄到这套真的旧军装,当然要带上正规的旧军帽,再加一条军用皮带,那可是最时尚的装扮。大多数人弄不到真的军装,就买一些绿色的卡叽布,请街道的裁缝店去做,穿上去不伦不类,但穿者依然有些自得。
文革的狂飙时代过去之后,时尚也随之有所变化。六十年代末期,北京大街上的小伙子们的时尚穿着则是,上下身都穿着蓝色的衣裤,但里面一定要穿白色的确凉衬衫,白色的衬衣领要能显露出来,脚上要穿白边懒汉鞋,俗称白边懒。虽然说这算是当时的时尚,可是真要有这样打扮的人招摇过市,也会遇到成年人的白眼。那时的女孩子,身上的时尚打扮也跟男孩差不多,但是他们的头发要梳成两根短辫,特别是辫子不能梳得太紧,要松松地耷拉着,用皮筋随便挽住辫梢。这样的女孩子会被人称为圈子,或者婆子,总之名声不太好听。尽管如此,很多女孩依然追求着这样的时尚。
七十年代中期左右,情况有了点变化,姑娘们开始穿上花裙子和花衣服,但是成年妇女依然是灰绿蓝为主。不过,那时已经有一种新式的女式外套了,类似于今天的唐装,即领子是中式的短式立领,但袖笼跟西式服装一样,是接上去的。那时还没有唐装这种称呼,姑娘们称这样的服装为中西式。很多姑娘在做新娘时都会做上一身这样的衣服,作为婚礼上的礼服。姑娘们脚上的鞋也在变化,皮鞋越来越多,但是没有高跟鞋,都是平跟的。其实穿平跟鞋比穿高跟鞋健康多了。那时女式的皮鞋以丁字绊为多。
服装的面料已经由纯棉转变成绦纶。纯棉的衣服,今天说起来,透气,很舒服。可是那个时候,棉布的衣服会有很多皱褶,而那时候熨烫衣服也不是很方便。绦纶的衣服就不需要熨烫,就可以很挺刮。所以纯棉的衣服就是土气的代表,而绦纶的衣服就是时尚的代表。
到了八十年代初,服装和发型都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烫头的妇女越来越多。我记得大学里还有人写过这样一首诗,带有讽刺意味,只是大部分都忘记了。只记得开头两句:我的同学李华,头上飞起一堆浪花……
大学时,喇叭裤一时成了时尚。很多人看不惯,可是成年人越是看不惯,年轻人就越是要穿。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叛逆心理。你越不让做的,我就越是要做。至于这东西是不是好看,是不是所谓时尚,倒并没有那么重要。那时我们好多人都把喇叭裤称为扫地裤,因为它的裤脚直接挨着地,而裤脚的形状又实在是像一把大笤帚。这时男人留长发的也多了,估计是从港台电影里学来的。成龙有一些照片,就是那时留下来的留着长发的照片。反正我对男人留长发一直看不惯,男不男,女不女的,看着硌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48311.html

上一篇:学生选老师及其他
下一篇:美国的技术优势从哪里来?
收藏 IP: 114.250.7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