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也说长跑 精选

已有 5006 次阅读 2012-11-18 16:1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长跑

说到长跑,已经听说有的高校已经了取消长跑这个项目了。如果说只是在运动会上取消,固然也不太好,但还不算太严重。如果把体育课中的长跑项目都取消了,那问题可就大了。如果只是因为学生不爱跑而要取消,更是没有道理。在高校里,上什么课是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需要来安排和制定的,根本不是根据学生的好恶来决定的。如果根据学生的好恶,那么好多课都可以不必上的。就像如果觉得高等数学太难学,那就可以不上吗?或者如果觉得材料力学也很难学,那就可以不上吗?这都根本不是道理。
学生不喜欢长跑,这早已有之,我认识一个学生,2001年入学的。入学不久,学校体育课就要测试跑800米。这是个女生,从小就不爱长跑,听到这个消息,吓得直哭,而且萌生了退学的想法。我们劝了她半天,总算不再喊着退学了,但是仍然视这800米的距离如畏途。后来测试时,大约勉强通过,她欢欣雀跃。四年后,她说,当年那些没有通过800米跑的同学,都要去参加体育课上所安排的人体工程的什么课,其实就是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结果在他们班即将毕业时,组织郊游,这些当年没有通过800米跑的同学,个个在登山时走在全班的最前面,而且没有感觉到什么疲倦。我心中暗想,如果当年那个女生参加了这个人体工程的训练,是不是体能也会增强不少呢?她怕得要命的这个人体工程训练,是不是会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大学生们害怕长跑,我想根子就在中学。中学体育课,其中有些科目多少有点危险性,如跳马,或者跳山羊。上大学时,我们的体育课还有纵向跳马的项目,我那时已经年已三十,但还是跳过了纵向的跳马,成绩得了个优。其实,我从小到大,体育成绩一向不怎么样。即使是田径,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上大学时一个女生,在生完孩子不久,学校体育课要测试跨栏,她提出免体,但是班主任就是不同意。结果在跑的时候摔了一跤,把膝关节里的半月板摔坏了,多年后成了一个老病根。但是不能因为风险就不上这类课了,这纯粹是因噎废食。可是由于家长的强势,由于学校宁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人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能素质当成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跑,应该是体育课上,或者田径运动中风险最少的一个项目。我们上初中时,学校就要求学生,包括从初一到高三,都要坚持长跑。那时候,我们都是绕着圆明园的福海,那个时候只是一个大苇塘,跑上一圈就是三千米。到了中专,我们还加上背上背包,再扛上一支7.62毫米口径的步枪这样的负重长跑。
到高校工作后,体育锻炼的条件更好了,那时坚持长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不喜欢长跑,觉得太枯燥,喜欢其他项目,如球类,如游泳。我也喜欢游泳,但原来没有条件,所以只好长跑。在长跑时,我发现它并不像有些人感觉的那样枯燥。在刚开始跑的时候,速度和节奏就要稍微慢一点,慢慢地把筋抻开了,步伐就可以大一点,速度也可以略微提升一点。这时会感觉周身都开始放松,髋部和膝部都不再发皱,浑身上下可舒服了。这时候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再跑一段距离也不感觉疲倦。当时,也有人提醒,年纪大了后不宜长跑,因为膝关节负担太重,将来可能会出问题。我也感觉膝关节可能有点问题,但当时觉得如果为了保全膝关节,而放弃了心肺功能的锻炼,是不合算的。如果将来心肺功能较好,膝关节就点问题也无所谓。不过,现在发现这膝关节不能不管,所以后来有了游泳便利的条件,就以游泳为主了。但是有的时候还是想跑一跑,只是没有原来那么频繁了。
正是因为长跑,我自觉心肺功能确实还不错,每次体检心脏都没查出什么问题,而且心跳脉搏也都不算快,每分钟60次左右,自己感觉脉搏也挺有劲的。估计如果碰上个没有长跑习惯的小偷,他要是偷了东西想跑,而我要去追的话,估计他不是个儿,我肯定能追上他。
长跑训练至少要从中学开始。现在学生体质差,跟中学体育课没有要求有直接的关系。五六十年代,中学有劳卫制的标准,跑400米不能低于1分20秒。四十多岁时,我跑800米还跑过2分55秒。这不是什么值得夸口的成绩,但是有不少三十岁左右的人还达不到这个速度。现在中学没有要求了,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大学还采取这种放弃的态度,是很不应该的。学校必须严格要求,长跑训练应该是大学生的体育必修课,这才是对学生真正地负责任。不仅只测800米,还应该至少增加1500米的项目。如果有可能,3000米和5000米都是必要的。参军当兵,都得跑5000米的全副武装的负重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小伙子,连个长跑都畏惧,还能算是个爷们儿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33724.html

上一篇:当中国人的生活富裕了以后
下一篇:听到一位老同志的牢骚后
收藏 IP: 114.250.77.*| 热度|

16 吕喆 王浩 王敏 陆俊茜 李伟钢 王春艳 陈小润 吕洪波 曹聪 褚昭明 武夷山 彭思龙 杨建超 王伟 刘瑞亭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