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文化到底是什么?

已有 3680 次阅读 2012-10-14 21: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么,这好像很难说。今天的《光明日报》有一篇余秋雨的文章,说自西方以来,文化有两百多个定义。这些定义如果都看一遍,仍然搞不清文化到底是什么。过去说谁有文化,不过是说谁上过学,识过字。没文化就是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现在说谁没文化,肯定不是说他不认识字,而是指他没有教养,甚至没有礼貌。或者说有很多事不懂而却硬要装懂之类。
至少,现在把很多东西都放到文化里了。似乎已经不太能够只用culture就能涵盖的了。文化,本来从汉语字面上来说,应该跟上层建筑有点联系,但是实际上,现在已经远远超过这个范围了,它甚至已经把人类社会最底层最基础的东西都包括进来了。在英语对culture的解释中,又使用了文明(civilization)一词,这样看来,文化与文明都不是很好区分的了。
曾经好像记得,西方语言中“文化”与“文明”的释义都与农耕有关。农耕已经是生产方式或者是生活方式了,所以文化或文明在其广义上来说,肯定不是只包括上层建筑的东西了。如果硬要给出一个范围,那文化或文明就应该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相关的一切人的行为方式。如果这样说,那么实际上只要涉及到人的活动方式的,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了。一切都是文化,也等于一切都不是文化。所以这个认识也会让人很困惑。
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弄清楚,但是文化间的差异却是很容易感受到的。余秋雨的文章说,在中国丈夫与美国妻子之间就存在着文化差异,很多夫妻为此而离异,似乎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文化差异上。余秋雨说,中国丈夫每年清明,一定要在公司请假,购买机票飞回中国给长辈扫墓。对于这种行为,美国妻子就很不理解。花那么多钱和时间,却为已故的人做这种似乎并没有太大意义的事,美国妻子当然就不太满意了。如果两人为此争执起来,肯定也是说不清楚的。如果为此而引发家庭的其他矛盾,那么分手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其实,何止不同民族之间如此。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不同的地域之间,这种文化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北京和天津离的够近的了吧,过去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137公里,老话说是120公里,现在高铁城际行程不过半个小时。这么近的两个城市,在生活方式、语言交流与思维方式上,还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呢。
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北京当父母的,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的,而天津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没有这么苛刻。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更多的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当然,那篇文章距离今天也有不少年头了。今天天津的父母是不是还跟当年一样,已经不好说了。
另外,北京的居民,自己做小买卖的虽然也有,但是数量并不多。很多人宁可什么事也不干,也不会屈尊去做小买卖。而天津是个商业城市,人们对做小买卖并没有什么反感和不满。所以在天津的街道两边,总会有摆着不同的地摊,卖什么的都有。有卖衣服鞋袜的,有卖小五金小百货的,也有卖干鲜果品的。这种情况在北京,基本都是外地来京人员在做,北京人自己做的几乎看不到。这应该算是文化上的差异了吧。
再有,过年的时候,即指过春节的时候,天津家家户户都要贴吊钱,意指“掉钱”。那是一种类似窗花的剪纸,但不是贴在窗玻璃上,而是挂着贴在窗棱上。这种习俗,在北京根本看不到。天津人办喜事,女宾无论男方还是女方,头上也要戴花,现在佩戴一种方形的类似头花的装饰。这种习俗,北京也没有。天津的很多习俗跟中国北方农村的习俗十分接近,而在北京,根本就没有所谓固定的习俗。在北京,像过年、办喜事之类的活动,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反正都可以。
也许有人会说,这风俗习惯本身就会根据不同的地域而有不同。风俗习惯其实就是文化中的一种表现。或者可以说,文化差异是处处存在的。区别只是差异的大小和多少。当然,在中国人之间,文化的共性还是更多一些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强调了共性而忽略了个性的差异,因为个性才体现了共性的复杂与多样。
当年孩子上大学,觉得到一所外地大学去读书,才算是上了大学。因为在那样的大学里,全国各地的同学都有,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与丰富让人会得到很多东西。而在北京上中学的孩子,继续在北京读那种北京学生最多的大学,如北京联合大学,就会让人感觉仍然是在高中一样。这种感觉可能就跟北京联合大学里,外地学生数量不多,比例过少有关系吧。现在不少大学里,国外来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的差异与丰富会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22597.html

上一篇:李约瑟问题的联想
下一篇:成绩倒数第一的得了诺贝尔奖
收藏 IP: 114.250.73.*| 热度|

2 杨民力 anonymit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