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几个问题

已有 4059 次阅读 2012-9-21 21: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产力, 科学技术

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问题,其实其中还是存在一些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大多数人一提到科学技术的领域,更多地都倾向于对其物质形式的讨论。科学技术是有物化的形式,这没有错,但是科学技术又不仅仅只有物化的形式。
若干年前,我国某驻外大使刚到某发达国家,看到人家那先进的科技水平,自然感叹不已。但是在看到人家先进的科技水平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却是有问题的。他认为,现在发达国家财富的积累已经不再是靠着对工人阶级劳动的剥削,而是依靠科学技术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这除了表明这位前大使既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也不懂得科学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年,马克思在讨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的时候,已经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条件下了。换句话说,这种大机器生产方式同样也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相对于大机器生产之前的手工劳动,大机器生产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抛在科学技术的范畴之外。在那个时候,工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那么到了今天,这个劳动就不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了吗?这似乎实在难以说通。
关于科学与技术,学者们已经有很多的讨论了。比如,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技术才是这种知识体系的物化。也有人说,其实技术与科学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技术的发明和进步,并不一定与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多么直接的关系。总之,这个问题还一直处在探讨之中,还没有所谓特别明确的结论。
但是有一点,我以为可以肯定,无论是传统水平的老技术,还是当今的高新技术,它一定都不会只有物化的形式,即不会只有所谓材料、设备、工艺等,它一定还有人对这些物化形式掌握的内容和水平。先进的高新技术,没有人的掌握,不可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瑞士手表装配工的技术水平,决定着这种手表装配完成后,究竟是十分精密的高质量手表,还是凑合着把这些零件堆在一块儿,能勉强运行的低质量手表。在这个方面人的操作的工艺水平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是十分关键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含量一直是在逐渐提高的。从当年的蒸汽机动力母机到后来的电动机,从皮带车床到齿轮车床,从手工操作到数字控制,从普通的精度到高精度,这个发展过程都无一不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当年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创造了比之传统手工生产而高得多的生产效率,而今天的高新技术,又比之当年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又创造了不知高出多少倍的生产效率。
在高技术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仍然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即使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如此。自动化程度越高,高新技术的含量越高,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劳动者已经不是只从事消耗体力的劳动,他的劳动中脑力消耗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包括所谓白领劳动者,他的劳动也是属于将高技术含量融入到自身的劳动能力之中的那样一种劳动。白领在很多领域中,也同样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特别是白领中的具有某些技术专长的,专业人士,如编程员,其实仍然不过是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对象。虽然他们的工资较之原来的普通蓝领要高一些,那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更多一些的缘故罢了。
因此,无论是多么先进的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过程,其价值的创造仍然是劳动者,只不过,不太能分清楚这些劳动者究竟是蓝领还是白领而已。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把物化的因素与人自身的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如果没有人的因素,高技术的物化要素充其量也是一堆没有生命的铁疙瘩。只有人的要素把这些物化的要素组合起来,调动起来,有机地而且能动地使其运转起来,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人的作用始终是起着主导地位的。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模糊的。一提高新技术就是先进的设备、技术、材料和工艺,而没有怎么看到人的作用。所以现在有时候说起中国制造的时候,涉及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制造工人,对高新技术到底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的制造工人的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这些问题过去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我们有时候说起德国制造业的高水平,其实这恰恰是与德国制造工人本身的科技素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当然,这里也必须包括德国工人对于制造工艺严格和一丝不苟地遵循,绝不打一点折扣。其实这种素养也属于科学素养的一部分。讲科学,就得讲老老实实地遵守任何工艺要求与规定。任何想当然地凑合事,哄秧子,糊弄局,一定与科学素养没有多大的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15185.html

上一篇:参加学术会议让人最烦的一件事
下一篇:关于科学的可证伪性问题
收藏 IP: 114.250.82.*| 热度|

1 nip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