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关于科学的可证伪性问题 精选

已有 12913 次阅读 2012-9-22 22: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的可证伪性

前天上课时,有学生提问题,说马克思主义如果是科学的话,那么它的可证伪性在什么方面?我知道,这个问题曾经是卡尔·波普提出过的。波普说,如果是科学的东西,那就一定是可证伪的,而马克思主义总是一贯正确,所以是不可证伪的,而不可证伪的,就一定不是科学的。
我们在课堂上也一直在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它是建立在收集和分析大量现实材料的基础上,并且通过严谨的论证,所得出来的理论。至于科学的理论是不是一定是可证伪,这个问题倒是可以讨论的。对于学生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要坚持认为科学是必须是可证伪的,那么马克思主义也是可证伪的。
比如,马克思早年间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是首先在发达国家内发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进行革命,共同推翻几个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统治。但是事实是,马克思当年这样的预想并没有成为事实,或者说,这应该算是被证伪了吧。当然,并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被证伪,就推翻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因为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他所掌握的材料和得到的认识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而资本主义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人们未知的因素。这些因素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也是马克思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必然具有的局限性。但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并不因此就不成立了。因为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矛盾,特别是剩余价值规律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成立的。所以,虽然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但是科学毕竟是科学。
为此,我对学生们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的某些方面也曾经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玻尔或者哥本哈根学派所提出的量子力学所证伪,但是牛顿力学的主要部分仍然是科学的真理,所以今天大学本科生的普通物理学的课程,主要还是在讲授牛顿力学的基本内容。所以,虽然科学的理论有可能被证伪,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依靠科学,舍此,我们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其实,所谓可证伪性,不过是指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原来的一些认识或者结论在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面前,表现出某种不完整、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现象,这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马克思主义也同样如此,我们并不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圣经,圣经对于宗教的神职人员来说,那是一个字也不能改,不能动的。但是科学不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同样不是如此。如果用神职人员对待圣经的态度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那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宗教之间就没有什么区分了。
曾经我们有过那样一种错误的做法。事实证明,这并不能真的起到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而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事实证明了这种做法要多愚蠢就有多愚蠢。而真正从科学的角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念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既然是扬弃,就说明有些不正确的东西是必须要丢弃掉的,当然也有一些新的正确的东西要被吸收进来。然而,马克思主义毕竟不是宗教,那种要把马克思主义诋毁为宗教的人,是不会达到这样的目的的。我们越是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越有可能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到。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原来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后来都被新的事实证明是不那么正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但这不妨碍科学依然是科学。科学的方法是我们探求真理的唯一正确的方法,除了科学之外,我们不可能再找到什么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东西来取代科学的方法。我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应该是一样的。尽管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提出的一些预想,一些结论,都没有得到证实,甚至被实践证明确实存在一些错误的东西。但这不妨碍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依然是探索科学真理的方法。在和学生的讨论中,我虽然不知道他们最初的用意是什么,但是最后在我的上述观点面前,他们似乎暂时还没有找到反驳的论据。其实,我还是真的希望他们能继续反驳我,继续与我争论这方面的问题,因为这对于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很有帮助的。作为一个教师,能有这样的学生跟你对着干,是当教师的一种幸运。所以在讨论告一个段落时,我向学生们表示了我的谢意。如果你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听的人当中对你的自言自语没有什么反应,那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15869.html

上一篇: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言情文学与两性关系
收藏 IP: 114.250.77.*| 热度|

7 刘旭霞 李土荣 唐常杰 朱晓刚 刘军胜 孟津 nip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