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城市印象(之一)

已有 2960 次阅读 2012-5-10 23:4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城市印象

这么多年来,也去过国内的一些城市,基本都没待过太长的时间。上海是最早流传于人们口中的城市,上海太大了,太有名了。从书上得到的上海的印象,与人们口中的上海的形象,似乎有点不太一样。书中告诉我们,上海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们的口中,上海和上海人有点异样。在五六十年代,甚至包括七十年代,人们如果有机会出差到上海,总会买一些上海的服装回来,因为在全国,只有上海的服装最合人体,也最为时兴,所以上海的服装,是其他城市,包括北京的女性所向往的。当然除了服装,还有鞋。到上海买鞋的也不少,至于其他工业品,北京人买的可能不太多,但其他地方的人如果有机会去上海,还是会买不少的。
但是,人们对上海人似乎有较多的偏见。认为上海人抠门儿,会算计,小气加小心眼。其实,这多是一种误解。上海人对自己的利益自然算得比较清楚,但一般也不会随便占人家的便宜。你的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我的东西你不要随便拿,而你的东西我也不会要。但一般北方人不这样想问题,虽然我的也是我的,但是如果有朋友哥们儿有需要,那我就会大方地拿出我的东西来与大家共享,这都是无所谓的事。但是上海人一般不会这样,他们不太会轻易地与人共享自己的东西,这就给北方人留下了抠门儿的印象。那年我去上海,上海的同志问我对上海人印象如何。我说,上海人很敬业,工作很努力。这也是我到上海后观察到的。至于别人传说的那些负面的东西,我没有接触过,因此不能发表意见。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是在我们上初二时从上海转来的。另一个中学同学也是从上海转来的。我们当时觉得不太舒服的是,他们俩在一起时,总说上海话,叽叽咕咕,还经常有诡异的笑声,让我们这些听不懂上海话的同学十分不爽。但是后来,其中一个上海来的同学在读中专后,也去了工厂工作。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系,我们就发觉,其实他已经感染了不少北方人那种豪爽的气质,为人大方,除了他说话还略有一点上海口音外,他身上似乎已经没有人们传说中那种上海人身上所特有的典型的东西。这个同学也很爱帮助人,大家聚会时,他也抢着买单,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很正直,而且说话也很直爽,遇到不对的事,他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我们一直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不幸的是,在2007年初,他因病去世了,还不到58岁。
从理性上说,地域并不能作为判断某类人的标准,但是地域确实也给某类人带来一定的特质。我去天津的次数最多,每年都要去好几次,但每次住的时间都不长。由于各种原因,天津发展得确实慢了一点,但是过去天津人给我印象最好的就是当北京公交车站秩序混乱的时候,天津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公交乘车秩序。天津等公交车的乘客们从来没有抢着上车和抢座位的,除了在火车站的公交车站,有一些外地来的乘客不太守规矩以外,天津市民都很守规矩。同时,天津公交车的司售人员也特别敬业,不管路况如何,不管车上乘客多少,售票员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一个想逃票的人也别想溜掉。
天津人还有一点跟北京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是,北京本地人已经很少有从事小买卖的,或者做些重体力工作的人了,北京的本地人似乎特别好面子,这些活儿都来外地来京的人干了。天津人不一样,这些工作,他们不会嫌弃,照样认真地去干。前些年,由于很多企业不景气,天津的工人们就自己摆起小摊,什么都在地摊上卖,你要买什么东西,到地摊集中的地段一转悠,基本能买不少你很需要,但一时半会想不起来买的东西。北京地方摆摊的基本没有北京本地人,就连过街天桥上卖手机保护膜的,也没有北京本地的人了。咱也不好说,北京本地人的这种好面子是对是不对,反正这也是一种文化,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给这样的文化二字加引号。
还有一点,天津很为自己的城市自豪。海河公园建起来之后,也是天津人经常谈论的话题。他们热情地推荐外地去天津的朋友,去海河公园转转,看看,那里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地方。天津的商业气息较浓,如果说是市民社会,天津的确是一个典型的市民社会。因为这里的人们不以摆小摊为耻,商业活动对他们来说,是正常的谋生方式。市场就是他们谋生的环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69465.html

上一篇:收钱和送钱
下一篇:效率和公平
收藏 IP: 1.203.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