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教育啊,又是教育!

已有 3942 次阅读 2012-5-3 16: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

早上起来,看了几则关于教育的消息,都不能算是好消息。北大钱理群教授说北大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刘道玉说,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还有的教育工作者对孩子们现在的阅读状态十分担忧。中小学生主要在阅读教材或教辅资料,将来很难阅读一本完整的著作,对他们将来掌握总体和全局是不利的。有的说得更严重,没有阅读的孩子将来一定是愚蠢的人,对我们民族的未来表示极大的忧虑。台湾大学教授张亚中则对台湾去中国化的历史观表示极大的担忧,说李白还是“我们的”李白吗?对台湾的青年一代来说,李白已经不是“我们的”了,而是“中国的”,或者是“他们的”李白了。而且马英九上台后,不仅没有拨乱反正,而且继续让这种“独台”史观的历史课大纲戗害台湾的孩子们。
问题不少,原因也比较复杂。而且据有的知情者说,这个教育问题不光中国有,全世界都有,只是表现不同罢了。咱们也管不了全世界,还是得关注咱们自己。
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的理解,现在的老师们看学生都认为他们太实际了,或者说太实用主义了,我相信有这样的学生,至于是不是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类似于985高校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吧。有的学生的确很懂得如何在体制内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特别是在学生干部中,这样的人很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我也看到很多学生还是有自己的理想的。我不相信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利己主义者。当然这个比例没法进行统计,因为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利己主义者。另外,我也认为所谓利己主义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学生通过教育或者他们自身的经历,也会发生变化的。
所谓争状元,我同意刘道玉的观点,所谓争状元,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每个学校都希望能招到好学生,只是好学生如果只能以分数极高的状元为标准,那是比较愚昧的。哈佛招的好学生从来不以分数为标准。所以哈佛的做法比较理性。当然也有的真是好学生,他的分数也很高,甚至也能当上状元,但这不过是偶然的,而不是那种拼死拼活,又是题海战术,又是死抠书本而得来的。当然,尽管有这样玩命干的,也并不是一定就能当上状元,还有更多的则适得其反。
但是,北大清华那样地争状元,恰恰给出了一个错误的导向,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至于这些状元将来是否能够成才,倒不是第一位的。哈佛的导向由于比较比较理性,所以应试教育的市场并不太大。倒是在美国的有些中国父母们,拼命地把在国内的这一套又搬到国外,这赖不着别人。现在应试教育对孩子们的坑害,除了学校,还有家长。这些家长的这种做法,给不了孩子幸福和宽松,只能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压力。
阅读的问题,其实需要一些担心,但是也没有必要担心太过。好的书籍总是会吸引孩子们的。我们不否认,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有不少孩子对阅读丧失兴趣,但是也有更多的孩子是喜欢阅读的。当然,我们应该关注和引导孩子们的阅读,但更根本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的做法,包括相应的体制。不过,要完全改变应试教育,也不太容易。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很不平衡的情况下,农村与边远地区的孩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是需要通过考试与分数。让他们现在就在所谓素质教育上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们竞争,是不现实的,如果那样的话,那么农村孩子们可能就更没有机会改变自身的命运了。所以,要想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体制,首先要从教育资源的合理而公平的分布着手。而这项任务大约是短短几年内不太容易做到的。不过,只要各级政府能下决心狠心,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难,关键是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恐怕会反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公平化合理化,这才是最要命的事。
对于台湾的“独台”史观,的确已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张亚中教授的担心很有道理。这也属于教育方面的问题,而且属于中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教育就能解决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这句话,恐怕也适合解决“独台”史观的问题。“独台”史观看上去是意识形态问题,但意识形态产生的基础是社会结构。台湾的“独台”理念来自于几十年来国民党反共的思想教育,来自美日大资产阶级对台湾的觊觎和影响,来自于台湾岛内资产阶级的私心。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台湾现在的附属于美日大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结构。所以要解决“独台”的历史观和意识形态,必要的理论工作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要做,但根本的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台湾当前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就是说,这样的结构必须要彻底打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独台”的意识形态和史观。换句话说,只有台湾回归祖国,国家实现了最终的统一,“独台”的史观与意识形态就再也没有存身之地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66519.html

上一篇:评审职称三十年
下一篇:参观中国科技馆
收藏 IP: 1.203.95.*| 热度|

3 许培扬 赵美娣 张玉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