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给留学生上汉语课的日子 精选

已有 4590 次阅读 2012-2-28 02:3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汉语, 留学生, xml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十几年前,学校外事处贴出告示,征聘教留学生的汉语老师。那时候,我的课不太多,尚有余力,也想额外挣点收入,就去应聘。去了以后,很快就定了下来。

第一次上课,在研究生院的小教室里,有十几个留学生,都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他们一般都三十多岁,据说已经学了一段时间的汉语了。他们的专业都是工程,汉语只是为了在中国生活与跟老师交往的需要。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愿意下工夫学汉语的。只是他们的侧重点放在说话上,所以比较重视汉语拼音的学习。外国人在学汉语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四声弄不清,所以他们说的再流利,一张嘴就知道是外国人在说中国话。

巴基斯坦留学生中有一哥们儿,在课堂上表现得特别积极活跃,什么话都抢着说,也主动提问题。应该说,在这帮留学生中,他算是努力的。但实际上,他们能说的还是只限于日常生活中相互交往所使用的平常话,真正要深入讨论什么问题,他们的汉语就不够用了,不得已,就得跟他们用英语招呼。按说,上外语课,应该就只能用外语,这是最好的方式。可是对于这帮初学者,这一套实在不好使,他们又不是小孩子,可以按部就班地一点点来,所以只能在上课时,汉语英语一块儿来,这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

有一天晚上,在公交车上碰到了这哥们儿,他也想跟我用汉语交流,一张嘴就问:“你去哪儿了吗?”我就告诉他我去了哪里。不过,这个问话还是听起来有点别扭。后来一琢磨,才明白,他在问特殊疑问句时用了“吗”这个疑问词,而“吗”这个疑问词只能在一般疑问句中使用。“你去哪儿了?”是不应该用“吗”的,而如果要用“吗”,就一定要在问题中提出来个具体的地方。估计这哥们儿认为,在汉语中只要是提问题,就一定要用“吗”,要不然就分不清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区别了。这样的情况在印欧语系的人中可能比较普遍,我们也没法跟他们掰扯。

在课间休息时,跟他们聊天只能用英语。他们的英语发音有点跟印度人差不多,很熟,但不很准。忘了有一次说到什么事,有个学生说,他们巴基斯坦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多岁,而他已经快四十了,所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了。我听了以后,十分感慨,不知道这个统计数字对他们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我们在电视画面上也经常能看到巴基斯坦也有很多须发皆白的老人,并不是所有的男人一到四十岁,就一定不会再延续生命了。

他们学汉语的时间不太长,也就一个学期,一星期两次课,一次课两个小时。他们都是来读硕士学位的,所以其他的课程和实验也比较紧张。估计他们毕业回国后,这点汉语能记住的也没多少了。

有一段时间,给巴基斯坦学生上课的时候,又加进来一些朝鲜学生。这两个国家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我还不太适应。因为他们的母语语系完全不同,我没法区别教学。一般说来,朝鲜学生要更用功一些。但是朝鲜学生一般比较内向,不太积极主动提问,所以在课堂上,他们显得比较安静。后来,我单独给朝鲜学生上课,这就好办多了。

朝鲜学生中,有一个姓赵的同学,汉语说得相当好。我问他,你说得这么好,还用得着到这儿来上课吗?他说,他们的课是统一安排好的,再说,他也想再提高一步,特别是在阅读上,他认识的汉字并不多。所以我与朝鲜学生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这位赵同学。

我记得的朝鲜学生的名字还有几个,这位赵同学的名字想不起来了,但是有些名字还有印象。 一个叫金首日,他四十多岁,戴着眼镜,经常很主动地跟我打招呼,上课也愿意回答问题,只是他的汉语水平不太好,不知是不是岁数大了一点的原因。还有一个叫两京日。两这个姓很少见,在中国我都没听到过,在朝鲜这个姓会有多大的比例,我也不知道。这个学生长得很帅,只是汉语水平也不是太好,上课提问时,经常回答不上来。还有一位叫金成哲,他个子不高,平时也不太爱说话,但是学习上很用功。这可以从他写的作业上看得出来。还有一位同学,名字想不起来了,是这些朝鲜学生中汉语水平最差的。不爱说话,不爱回答问题,比较沉默。我也想办法让他活跃起来,但是基本不奏效。

我给朝鲜学生上课时,讲过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阴阳八卦。这让我想起韩国的国旗来,我就跟他们讲了这面国旗上的阴阳和八卦的意思。当时他们听了没有什么反应。下一次上课时,那个汉语说得好的赵同学跟我说,老师,你不要给我们讲南朝鲜,我们不高兴。我这才知道他们有这样的忌讳。所以以后再也不提什么南朝鲜的事了。

我还给他们讲过毛主席诗词,都是很简单的七绝之类,如“为女民兵题照”。他们听得倒是津津有味,只是时间有限,讲不了太多,他们的汉语水平也刚起步,讲多了也不太明白。

朝鲜学生特别尊重老师,每次在校园里见面都非常热情地打招呼。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还一起照过相,但是相片现在找不到了。有一次,我们教研室在学校颁的一个企业设立的奖教金中得了一个三等奖,而且是集体奖。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合影张贴在宣传栏里,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奖,朝鲜学生看到了,还在课堂上向我表示祝贺。我在课堂上问过他们,是谁派他们到中国留学的,他们统一回答是“毛衣公司”,我大惑不解,再问,才知道是指“贸易公司”。我知道这不过是个招牌,实际上是什么部门大家也都心照不宣。

这批学生的汉语课结束后,朝鲜使馆还专门请北京高校教过朝鲜留学生课程的中国老师到朝鲜使馆聚会。我们学校去了十来个老师,我也在其中。朝鲜使馆里有一个很大的厅,悬挂着金日成和金正日的巨幅画像。说正格的,朝鲜在这方面的人才是很优秀的。他们创作的这类画像很生动,也很有气势。朝鲜使馆的人员很热情地招待我们,不过都是从北京超市里买的一些零嘴小吃。最后,他们给我们每人端上来一小碗朝鲜冷面,反正也不指望能吃多饱,意思意思也就是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41983.html

上一篇:以前看过的外国电影
下一篇:糜烂的领域
收藏 IP: 115.171.22.*| 热度|

3 梁建华 陈金华 罗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