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以前看过的外国电影

已有 9064 次阅读 2012-2-26 17:3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外国电影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从小时候到现在,看过的外国电影有的有印象,有的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印象最深的是1957年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当时有一部苏联的彩色故事片《革命的前奏》,当时姑母从外地来北京,父亲带着我们一起到首都电影院去看了这部电影。当时还是俄语配音,但有字幕。那是我虽然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认的字是不少,但跟不上字幕表现的速度,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这部电影说的什么事,只是有列宁演讲的画面,这是很有印象的。看完首都电影院的电影回家后,我们大院里的操场上也在放映这部电影,但是已是黑白的,且有中文配音。电影中的人物原来说我听不懂的俄语,现在说着能听懂的汉语,也不知道是看彩色的电影合算,还是在家里看黑白的,但是能听得懂人物说的话的电影合算。反正时间已经过去了,再怎么纠结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那时的外国电影主要是苏联电影。特别是196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当时虽然跟苏联已经翻脸了,但是电影还是照放不误,我印象中有《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莫斯科保卫战》、《侦察员的功勋》、《区委书记》、,《团的儿子》。《攻克柏林》等这些史诗般的电影一般都特别冗长,看得特别累,而《侦察员的功勋》和《区委书记》就要好看多了。演区委书记的是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演马特维也夫的演员。这个演员很有幽默感。在电影里总受拿出一把小梳子,吹口气,再在不多的头发上梳两下。在《列宁在十月》里,他是一个工厂里的布尔什维克,在《列宁在一九一八》里,他是克里姆林宫的卫队长,后来被奸细杀害了。那个奸细在被揭穿前,在面对肃反委员会(契卡)的负责人捷尔仁斯基时说,“我从骨头里就觉得……”,捷尔仁斯基对他说,“以后要用脑袋去想,不要用骨头去想”,这句台词很经典。

在《列宁在一九一八》里,还有关于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是否必要的争论。其中有一个工人的台词,我听北京的一个中学生背的特别溜。我记不太清楚了,大致意思是:“残酷?是谁,是我们?布尔什维克?多少年来,工人的鲜血流成了河……”后面,我就记不住了。在《列宁在十月》里,一个社会革命党的临时政府的部长去工厂收缴武器,有人领他到一个工人面前,据说这个工人原来也是社会革命党的成员,这位部长上来就对这个工人说,“你是我党有自觉性的党员”,结果这句话,在当时的年轻人中流传甚广,大约时兴了好多年。现在有的电视媒体把《列宁在一九一八》与《列宁在十月》搞混了,经常把前者当成后者,弄得不伦不类。

莎士比亚的名剧《第十二夜》也被苏联拍成电影。我有一个中专时的同学,酷爱看打仗的电影,当时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日日夜夜》、《七天七夜》。这哥们儿一听说要演《第十二夜》,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个电影所要表演的战争得有多残酷,多带劲哪,于是跟家里要钱买票去看。满以为能看到一场能让他过瘾的战争片,但没想以却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片。后来他在给我们转述他当时的感受时,似乎并不是失望,而是一种欣喜。这也是他第一次看爱情片,而且是外国的爱情片,喜悦之情难免溢于言表。

文革中演的最多的外国片是阿尔巴尼亚和朝鲜的。其中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放映的时间很长,其中那个打鱼的老船长是这样训斥他那个后来叛变祖国的大儿子:“你可以不爱你的爸爸,也可以不爱你那个为你辛苦操劳一生的妈妈,你这个畜生。但是,你不能不爱阿尔巴尼亚,不能不爱你的祖国。”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文革前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有一部叫《山鹰之歌》,里面有一首插曲,叫《游击队之鹰》,歌词是这样的:“同志们加入我们的小队,我们攀登高高的山岭,那里有我们住地和营房,我们是游击队之鹰。”后来在文革后期演过一部《地下游击队》,挺好看的。后来还有《宁死不屈》和《第八个是铜像》,似乎故事讲的不是那么好听了。

朝鲜电影印象比较深的是《看不见的战线》。其中的男主人公叫马国哲,是朝鲜安全部门的上校,里面有一个南朝鲜方面的特务,是以木匠为职业掩护,绰号“老狐狸”。里面还有一个女特务,化名打入工厂,其真名叫宋京子。我们这帮坏小子就说,送什么精子呀,还不如叫送卵子。这个女特务在被揭露后,就指责那个已经被她害死了,但同样也是特务的丈夫,她的台词是:“他毁了我的青春,他毁了我的青春!”反正朝鲜电影里这种抓特务的题材不少,现在也都记不全了。跟抓特务没有什么关系的是《鲜花盛开的村庄》,和《摘苹果的时候》,其中鲜花盛开的村庄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女演员,跟一般的朝鲜女性不太一样。反正我们这帮坏小子,谁也不说什么,可是在看到这个女演员的镜头时,大伙的眼神里都很异样。

朝鲜电影中另一个题材就是朝鲜战争。像《南江村的妇女》,还有《一个护士的日记》,都不是正面反映战斗场面的。前者是说农村妇女支援前线的,后者是说部队护士为了掩护伤员而牺牲的故事。

那时的越南电影不太好看。现在电视中有一个《老故事》频道,提到新闻简报时,就说越南电影飞机大炮。虽然那时越南战争还在继续,但这种说法基本不靠谱。至少我们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没有这种说法。我们的说法是,越南电影莫名其妙。有一个电影,忘了是什么名字了,其中有关个反面角色,叫尼海,他总是装神弄鬼。他的台词是:“天灵台呀,地灵台,妖魔鬼怪快离开呀,快离开呀!”我们都不喜欢看越南电影。

文革前,我们义务到电车公司服务,干完了活以后,正好在大栅栏下车,几个人就去了里面的大观楼电影院,那时正好赶上放一场缅甸电影,叫什么名想不起来了,肯定是用电影中一个角色的人名做电影的名字,电影是说缅甸农民组织游击队抗日的故事。我们坐在第一排,一个多小时之后,巨大的声响震得我头晕脑胀,直犯恶心,直想吐。从那以后,知道看电影再也不能坐在前排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41582.html

上一篇:看过的西方文学著作
下一篇:给留学生上汉语课的日子
收藏 IP: 115.170.108.*| 热度|

2 罗帆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