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师生关系 精选

已有 9112 次阅读 2017-5-2 02:3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师生之间的关系,似乎在一段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小时候,在读小学与初中时,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那个时候,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接触略多一些,学生与其他任课老师接触就比较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普通。老师对学生要求较严,学生大多也都听话。师生之间没有什么更为复杂的因素。作为班主任老师,大多也与存在一些问题的孩子接触更多一些,与学习好的孩子倒没什么更多的接触。顶多是在语文课上念一下写得好的作文,别的也就没什么了。

初中毕业后一年,就有文化大革命了。那时的师生关系处在一段特殊的时期,不正常,所以不是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

文革结束后,重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这时发现师生关系好像不太了解、不太熟悉了。不知道这是因为大学与中小学不同,还是因为经历了文革之后所发生的不同。对于我来说,我既不了解,也无从把握。

那个时候,还有些“左”的残余。系里的领导,当然我们都称其为老师,似乎生怕我们走了歪门邪道,总是在训导我们。而他们的训导词,在我们听来,比较不顺耳,所以也不爱听。而且因为不爱听,与这样的老师也没有任何亲近感,大多敬而远之。所以与这样当领导的老师基本没有什么师生情感可言。

对于任课老师,接触得多一点,也都只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好的,听起来就认真一点,觉得这个老师比较敬业、负责,感情上也没有什么抵触,比较容易接受。不过,就当时我们的年龄来说,三十大几了,不可能像孩子那样对老师有什么依赖感。所以接触得也不多,至少不会去主动接触老师。只是后来毕业后,再回校参加校庆活动什么的,见到过去的老师,反而有不少话可以说。

据说在毕业分配时,有不少同学都去找负责分配的老师。找他们干什么?我不知道,是更多的接近,增加老师的熟悉感?还是有什么送礼的行为?或许还有别的动作?我不知道,也从来不想打听这事。这些事跟我没有关系。当然,有的同学分配得就比较满意。有的同学就不太满意。我只知道不满意的同学,对那位负责分配的老师极有意见,多年后,提起这事还耿耿于怀。

在大学时期,只是有一位老师感觉有那么一点亲近之感。这是指导我毕业论文的老师。之所以会有亲近之感,主要是这位老师比较随和,而且说话直爽。既不会刻意表达不满,但也绝不会奉迎。对于我的论文指导,并没有特别关照,但是能看出来,他似乎对我有那么一点欣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是不是真有这档子事,我就没什么把握了。另外,在毕业时,听其他同学说,因为他认为我的论文还可以,是关于法国哲学的,所以,他想让系里把我留在西方哲学史的教研室。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会对这位老师有好感的吧。不过,因为我在整个读书期间,成绩平平,有两门主课成绩总评为中,似乎不太符合留校的标准,所以这事就成为不可能的了。不过,即使这样,我仍然非常感谢这位老师。或许觉得他有伯乐之能力?或许感觉我与他并无私交,却愿意举荐于我?不过,我当时并不真的想留在学校,当时的气氛还没让我感觉留在学校有多舒畅。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对导师还是很尊重的。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是我不想在这里说),我对导师并亲近之感。尊重是有的,也为导师做过一些小事。但从情感上来说,没有什么可以述说的。

等到自己做了老师,发现问题似乎不太简单了。我当班主任兼辅导员,学生都来接近我。我分不清他们是认为我比较容易接近,还是希望有所图?所以,我不由得对于每个想要接近我的学生保持一种观察。当然,时间一长,我就会慢慢看得清楚一点了。能够知道哪个同学是什么样子的了。这样在与他们接触时,就比较自如了。

幸运的是,在我带的学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我因为要准备出国,就不再负责班主任兼辅导员的工作了。这样在他们毕业分配之际,省却了我的许多麻烦。我无法设想,当他们希望我能帮助他们解决更好的工作要求时,我该怎么办。这好几碗水,能不能端得平?他们如果送礼,我肯定不会接受。可是看着他们那期待的眼神,并不是那么污浊,我又该怎么办?我算是幸运地逃掉了,也算一种万幸。

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是希望与听课的学生建立一种真正的师生关系。就是他们如果有问题,尽可以用各种方式与我联系,我也非常愿意跟他们讨论。只是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少了。现在的学生不喜欢提问。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比较喜欢听我的课,但也只是个别的。和这样的学生讨论得就多一些。当我在课堂上请学生们尽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回答我的只是沉默,我实在是非常无奈。

当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或者不理想的时候,就有学生来找。有的是直接求情,有的是提着一些廉价的水果、点心之类上门。我最头痛这些方式。特别是拿着东西来的。我说,你们家里都不富裕,根本没必要这样做。而且,我的拒绝很有可能让他们认为,他们的礼品太便宜了,不入我的法眼。而我又不能说,不是这样的原因。这简直是糟糕透了。如果师生关系走到这样的状态,那应该算是谁的问题?

总的说来,师生关系既不需要像有些诗歌或者文学作品那样,表达得那么煽情,也不需要如有些人贬低得那样,只是一种冷漠。它最好的状态就是单纯。单纯、单纯,再单纯。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52342.html

上一篇:省亲时的元春
下一篇:需要不断地撕开伤疤吗?
收藏 IP: 123.113.216.*| 热度|

6 吕喆 尤明庆 李东风 农绍庄 idealist biofans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