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战胜蚊虫媒介传染高致死率疾病的新方法研究

已有 3204 次阅读 2014-3-13 03:56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战胜蚊虫媒介传染高致死率疾病的新方法研究进展


                                            杨顺楷                密西根州兰新市一社区

密西根州立大学(MSU)自然科学学院近来报道,近年来该院的科学家在研究战胜全球由蚊虫媒介传染高致死率疾病疟疾和登革热新方法取得重大进展。由于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得人类在迈向彻底战胜全球性流行传染病顽症疟疾和登革热方面接近赢得最后胜利。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10年全球有21,900,000感染疟疾,并有660,000死亡。这已经成为非洲和东南亚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或已经算是该地域疾病致死率的主要杀手,据测算仅仅在非洲因为疟疾死亡人数每天儿童就有3000人。尽管疟疾在美国已经绝迹,2008年NSF仍然以自然科学基金1,700,000美元资助MSU的科学家(昆虫学,微生物及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协同攻关,寻找战胜蚊虫媒介传染高致死率疾病疟疾和登革热新途径。


该团队集中在西肯尼亚地域,研究了如何利用杀虫剂和蚊帐治疗和阻断经由蚊虫传播疟原虫寄生人群的动态规律。初步表明使用蚊帐(10美元/件)是简单有效的防蚊手段;利用杀虫剂和蚊帐防治儿童疟疾的死亡率由原来的50%降低到25%。


过去多年来,发展中国家在防治蚊虫传播媒介传染病方面都是使用拟除虫菊酯杀虫药剂。然而过去十年来,出现了药物抗性问题。针对这一对药物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抗性问题,MSU科学家从分子药理学角度,开展了打开第二道门径的研究,即发现了第二受体钠通道。经由该纳通道提供了可以更好地了解杀虫药物在分子水平是如何工作的,并能导致蚊虫是如何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第一受体途径产生抗药性的。缘何对第一受体钠通道产生抗药性?这就是因为蚊虫在暴露于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环境中仍然能够存活者,说明在分子水平已经发生了突变。分子药理学家们较长时期已经有共识,即是说单一的分子门径就是该杀虫剂的关键靶。


作为昆虫学教授Dr. ke Dong(邓科)说:“该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我们首次克隆了蚊虫的钠通道。” 该团队协同合作,花了近两年时间发现了这一新的拟除虫菊酯结合位点。该项目由NIH基金资助,它可能导致研发出新型的杀灭蚊虫杀虫剂,为战胜疟疾和登革热开辟了新途径。


MSU 另一个学术团队已经发现了一种控制疟疾传染病漫延的新型生物学手段。那就是由微生物及分子遗传系Dr. Zhiyong Xi 教授团队首次证明以细菌Wolbachia可以稳定地在实验蚊虫种群建立起一种疟疾载体,从而开辟了一道以“菌治(蚊)虫”控制疟疾新途径。该工作所使用的细菌是属于感染于蚊虫细胞内可阻断疟疾经由蚊虫传播向人体,即感染了细菌Wolbachia雄性蚊虫能够造成未感染菌的雌性蚊虫不生育后代,致使下一代感染个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化。建立起的这一带有稳定细菌感染的蚊虫株系一旦进入蚊虫种群,就可能不需要重覆应用,这就比使用其他方法,如杀虫剂和疫苗更经济。他们的这一工作已经发表在《Science》(2013,05)期刊上。

Dr. Zhiyong Xi 教授团队也还成功地使用细菌Wolbachia中断登革热。这也是一种经由蚊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大约全球有三分之一人口受到该疾病的威胁,每年受到感染的人数达1亿人,且至今还没有疫苗可用。该研究工作集中于对细菌Wolbachia可以停止登革热病毒在蚊虫体内的复制;自然,没有了登革热病毒在蚊虫体内的存在,就阻断了该传染病的传播。


可见,这种长期以来漫延全球各地难以根除的恶性传染疾病疟疾和登革热是到了寿终正寝之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775459.html

上一篇:有效的干实验预测蛋白结构工作
下一篇:我国生物医药学科技工作者在抗疟疾斗争中的责任
收藏 IP: 210.75.236.*| 热度|

2 余海涛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