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参加“第二届中德金属玻璃研讨会” 精选

已有 7430 次阅读 2012-11-13 01:03 |个人分类:海外见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德国, 材料科学, 金属玻璃, 学术研讨会

2012115-9日,由中德中心资助、德国空间中心(DLR)承办的“第二届中德金属玻璃研讨会(2nd Sino-German Workshop on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在德国科隆举行。来自国内10多个研究单位和大学的教授与研究生参加了会议。“首届中德金属玻璃研讨会”曾于201010月在北京召开。

从会议的情况来看,德国方面关于金属玻璃的研究组大致上分布在科隆(DLR,液态的结构表征及其原子的扩散)、哥廷根(液态的驰豫与相变)、基尔(原子的扩散)、萨布吕肯(液态的黏度)、明斯特(剪切带与形变)、德累斯顿(材料及其力学行为)等几个核心的研究组。除了金属玻璃之外,也有少量从事胶体和高分子玻璃的科学家参加。总体上看,德国人的工作集中于比较基础性的科学问题,表现出在长期积淀下的深厚功底和提升“insight”的能力。中德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做研究的风格上,而且也体现在对科学的理解上。德意志科学家以其扎实、稳健、厚积簿发的传统自立于世界各国科学家之林。

中德之间的交流,中方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表面上一些学术问题的交流,而更深层次的应该是感受德国的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这次会议,德国人很大气,安排得很周到、热情。慷慨资助了10多位研究生的国际旅费和会议费,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参加会议。我相信,所有的中国学生如果是有头脑、有思想的,都应该有所收获。去反思自己工作的学术价值以及对于科学的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德国学生报告的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具体,突显在试验上的专业、扎实和精准,结论也仅限于阶段性的进展。回答问题时,如果不会,便直截了当地回答,“我不知道”,或者是“我不清楚”。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工作,有时候问题比较大,但听下来却是不了了之,急于草率地下结论,或者夸大自己工作的实际学术价值。回答问题时,逻辑性差,自己回答不清楚的东西,也不直接表达。而是绕圈子。对于一些不同的意见,表现出固执己见和难以包容。显示出素日里少有听到不同的声音。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指导老师急于发言、解释、修补。而德国的教授则是去启发自己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在科学上,德国人是我们很好的老师!两国在科研文化与风格上的互补,对于我们“去浮躁”很有益处。

 

相关链接

欧美教授更具社会责任感

中德之间,差距何在?

纪念金属玻璃发现50周年

Workshop Should Work

向金属玻璃的脆性说“No”

 

 

科隆“德国空间中心”空间材料与物理研究所的报告会场。

 

 

休息的喝咖啡时间。

 

 

报告进行时。

 

 

科隆的地标,始建于1200多年前的科隆大教堂。二战期间,盟军没有轰炸这座教堂,而是当作地面搜寻的参照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631970.html

上一篇:几位日系诺奖得主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下一篇:感悟哥廷根之科学文化
收藏 IP: 210.72.130.*| 热度|

6 Editage意得辑 郭胜锋 王军强 蒋敏强 wolf1960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