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弟”
弟,就是弟弟,有什么好说的?
弟字,按部首查过去的字典,要查弓部。我曾经自己瞎想,弟与弓箭有什么相干,为什么有一个弓字相伴?后来看了字书才知道,那并不是一张弓。《说文解字》说:“弟,韦束之次弟也。”韦束,就是用皮带捆东西。捆东西捆得有大有小,最大的、次大的、再次的…直到最小的,这大小挨个儿的顺序就叫做次弟,也就是弟。其篆字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象形字,中间那个弯弯曲曲的弓字形实际上就是那根捆东西的皮带。字典按字的外形分部,并不表示字的真正意思。
大小的次序、顺序为弟。这是弟字的本义,所有其他的意思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人生了若干个儿子,大的为兄,小的便是弟。(注意,上古不称哥,哥字是唱歌的意思,到了南北朝以后才有人把兄称为哥,应该是北方少数民族作用的结果。)
弟是次弟、次序、顺序。所以,顺序中排号为一的,称弟一;排号其次,为弟二;如此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弟字后来被写成第。上古似乎没有第字,第字是后来才造出来的。有人猜测是因对简策进行编号(一片竹简写一行字,必须编上号才能够编起来读懂文章的意思),于是依着“简策”的竹字头,把弟也写成了第。
语言文字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唐宋以后,除了几个古板的文字学家以外,大家都写第一、第二了。
过去考试,考上了的就是上了榜的,有名次的,第一第二,…,一直到录取的最后一名第N 。这些都是及第(及就是到、达到、够上、触及,与及格中的及一样的意思),连第N也没有排上,便是落第了。过去科举考试,考上的(及第)与没考上(落第)的,相差颇大。
我小时候,学校的成绩报告单上都有一项“操行等第”。老师对学生的除学习成绩以外的各种表现的评价,除了写评语之外,还要给出一个等第,好像是甲乙丙丁。如今不知道还有没有了。
在古代,贵族们把得到的功勋、功劳等级写(或刻)在大门的左边(或石头上)称之为阀(这是阀字的本义,积得功劳,军阀一词即由此引申而得,再引申而得如今的财阀、学阀等,如今大家熟悉的阀门系valve之音译,与此本义无关。——虽与古义无关,但是翻译时巧用了这个门部的阀字,可见当时文人翻译时的心思多么精细,真令人钦佩),又把做过官的经历即历任官职写(刻)在大门之右,称之为阅(此阅字本义,后来引申有经过之意,如今的阅历、阅览、阅兵等均由此引申得)。二者合称阀阅,这样,人们一看大门便知道此住宅主人的等级次第了,因而称为“门第”。所谓“门当户对”就是指两家门第相差不大。由门第,又引申到府第,第就成了住宅的意思。这一点,如今的词典上似乎都没有解释得很清楚。
次第,就是次序、顺序。按照了一定的次序,则为常态。由于某种原因,不按一定的次序,称失次第、无次第,也就是失态了。文人做诗不少用“失次第”、“无次第”这样的词语。《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就列出了许多例句。如刘桢《赠徐干》:“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李白《寄东鲁二稚子》:“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张籍《舟行寄李湖州》:“客愁无次第,川路重辛勤”;王建《白紵歌》:“美人醉起无次第,堕钗遗佩满中庭”等等。失次第、无次第,大意都是失却常态。这样的句子用的多了,次第就是状态、状况的意思了。李清照词《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这次第”的意思,就是“这样的状态、状况”。
到了中古以后,第和弟两个字便分家了。下面我们就不管第了,只是说弟。
弟是与兄相对的。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是人类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被古人列为五种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即五伦之一。这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
在很多情况下,弟与兄是对立的。就像有的猛禽,先出壳的哥哥会把弟弟们都挤出巢去摔死一样,为了争夺地位、财产等,自古以来,兄弟杀得死去活来的并不少见。这样,“圣人”们便制定了规则、规定了礼制即道德规范。
《三字经》中的“兄则友、弟则恭”,就是这样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用一个字来表示,就叫做“弟”。弟就是“长幼有序”、“兄则友、弟则恭”。在地位、财产的继承上,兄在先、弟在后;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后来,这个意义上的“弟”字被写成了“悌”,如今普通话的读音转读成了ti4。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对付外人时,兄弟是团结而友好的。《千字文》用《诗经》里的话,改写成“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中国自古是一个社会,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某些原因,农民失去了土地,流落在外,也失去了谋生的手段,成了流氓无产者。个别的流氓无产者往往孤立无援,势单力薄。还是说俗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们在一起,就像在家里的兄弟一样,于是,结成了所谓“异姓兄弟”。如同《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样,五伦中的朋友就往往比附成兄弟。
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一些下层士人,就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家族,除外求官。他们也需要相互帮助,相互依靠。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已经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
这样,朋友们之间称兄道弟,便成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无论是文人还是黑社会,甚至是民国以来的官场,都这样的称兄道弟。我们如今在书面上也还经常这样的相互称呼。
但是,由于多年来文化的被革命,如今许多人已经不大知晓这称兄道弟的规矩了。
称兄道弟,首先要注重的事情是古代规范的“长幼有序”(当然,称兄道弟的条件是首先必须把尊长排除在外)。
兄是与父兄、兄长这些词有关的,表示尊敬,而弟则只与子弟、徒弟、弟子这些词相关,表示谦卑。因此,称兄是对于他人的尊重,而弟则往往用于自称,以示谦恭。
这样,除了真正的亲兄弟、有亲缘关系的兄弟辈、正式的结义兄弟以及少数极其亲近的同学、朋友之外,对他人一般都称兄,不能称弟。即使对方比自己年龄小,甚至小许多,在传统上也只称呼兄。
真正可以称弟的常常是比自己小一辈的人。例如,过去文人对自己学生的称呼便往往是“某某弟”。
例如,有人想拜某学者为师,学者给他复信总是称他为兄。那便是不肯收他为学生。他仍然坚持经常向该学者请教,并表现出他确实有做学生的资格。直到最后,他受到学者来信称他为弟,才兴高采烈,知道学者已经答应收他为徒。
又如,老人至少是成年人,对于熟悉的如邻居家的男孩子称为弟弟,对不熟悉的或街上随便碰到的男孩子,打招呼时也往往称呼为弟弟、小弟弟,犹如今的称呼小朋友,这应当是古风的遗留。
成年人之间称人为弟或老弟,一般则有轻蔑或倚老卖老之意。
中国社会过去的男人占主导的社会,女子极少交际。在女子参加社会交际中,如与男子交往,则往往以男子的身份出现,也同样称兄道弟。如果是女子之间的交往,则往往以姐妹相称。与兄弟不同,姐妹之间因为没有地位、财产的争夺问题,所以姐妹间的尊卑不像男子的兄弟那样严酷。因而,虽然女子间通常也称人为姐,但是称人为“妹”也不像男人们称人为“弟”那样的非常不恭敬。
当然,世事风俗都在变化。我们如今已经没有必要拘泥于过去的很多“虚头八脑”的规矩。但是,对于过去的事情、过去的规矩,还是知道一些的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