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闲说苏州(3)没有“搬过家”的古城•曾以武著称

已有 6028 次阅读 2012-3-23 07:51 |个人分类:闲说苏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北京, 苏州, 济南, 西安, 搬家

4.       一个没有“搬过家”的古城

苏州是个古城,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过一般人容易忽略的是,这是一个两千五百多年没有搬过家即换城址的古城。中国的古城很多,可是没有搬过家的却极少。

拿济南来说,汉初就有济南郡、济南国,汉末的曹操还做过济南相。可是如果你要在济南城寻找曹操的“办公地址”,那就错了,那时的“济南”并不在“此地”,在目前的山东大学往东三十多公里之遥的东平陵,那是商代就有的谭国的所在地。现在的济南城叫历城,到了晋代,济南才搬到历城这个地方。历史上发生在济南城的事情,并不一定发生在历城这块地方。历城县倒是战国末就有的,存在了二千多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县之一。解放以后成了济南的郊县,县政府也搬出了济南城。如今连这个名字也成了历史,改成了历城区。

西安据说是从周代以来的多少代古都,可是,周代的都城镐京,在如今咸阳市的正南方二十多公里处,渭水之南。秦代的首都咸阳,在渭水的北岸,现在的咸阳市往东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汉代又搬到渭水的南岸,与秦代咸阳隔水相对,改称长安。到了唐朝,长安才搬到现在的西安那块地方。

北京城近年来号称建城3000余年,可是,3000年前周初封燕国,是在离北京城40公里外的房山,跟现在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关系。金中都与元大都也并没有交叠,而元大都才是如今北京城的基础。其实从元大都建城到现在,也有八百多年了,与全世界各国的“古城”去比,不算不古,不一定非得弄个虚的。

太原也要纪念建城3000年。可是从战国的赵简子开始直到唐代的晋阳城,一直在如今太原以南近50公里处,早就被宋太宗毁灭得毫无踪影了。现在这块地方的太原城是以后由潘美(即在“杨家将”里被丑化了的潘仁美)换地方重建的。从那时到现在,也有一千年了。

其他的历史名城,情况大都类似。

像苏州从西元前514年建城以来,一直在原地,这样真正没有大搬家的城市,在中国真是少而又少。一位朋友告诉我,1986年苏州纪念建城2500周年,刚开始的时候,文人和官员都多算了一年,他们的百科知识不是很好。只会算1986加上西元前的514等于2500,忘记了公元没有零年,从公元前514年到1986年只有2499年。不过文人很会想办法,去掉一个“周”字,问题全都解决了。不过它这一纪念,却开了一个坏头,全国都开始纪念起来了,而且年数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别的古城老是搬家,而苏州却能够“老虎不动身”呢?

先看看别的古城为什么老搬家。很主要的原因的周围的环境是否能够供养得起这个城市,而环境中最重要的是水。所有的城市必须靠近水源,粮食尚可外面运进,没有水就完蛋。马谡扎营被切断水源,几天也坚持不了。城市大了,水源不足,古人又难以“南水北调”。只有一条路——搬家。古长安城搬来搬去,主要是一个水源问题。北京城的迁移,水源也是一个主因。济南搬到了泉城,水源自不必说。当然有些是人为因素,比如太原,赵简子选择的晋阳城位置太好了,难攻易守。后来的唐朝皇帝李渊父子在此发家,灭了隋朝,害得宋太宗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才攻下晋阳城,是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归大宋所有的主要城市。如此好的风水,如果再出一个类似李渊的张渊、王渊,岂不麻烦。所以,宋太宗把它灭得干干净净,让潘美换地方另建一城。

苏州城的选址很好,在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水陆交通便利。三横四直的运河网络,无水旱之患。不知道古人是否还能找到比这更适合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这里又非全国意义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只有很早很早以前,吴王阖闾夫差父子和西楚霸王项羽有点野心。自此以后,这里只出稻米和丝绸,不出真龙天子。稻米和丝绸都是供人享用的,因此,谁也不想把它消灭掉。城市大搬家是一桩劳民伤财的事情,不整体搬家对苏州老百姓是一件幸事。

 

5.       曾经以武士和武器闻名

苏州现在是以文著名的。过去有人开玩笑,说苏州有两件土产:状元和伶人。有清一代,苏州府共出状元26人,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三(第二名是徽州府,4人,可见差距之大)。昆曲素称百戏之祖,连京剧演员中,原籍苏州的都不少。所以,苏州人总给人以文弱书生或窈窕淑女的形象。

但是,古代的吴人却以武著称。春秋战国时代,号称四大刺客的却有两位是“苏州人”(当时尚未有苏州这个称呼),刺王僚的专诸和刺庆忌的要离,而吴王僚的儿子即被刺的庆忌更是当时最有名的勇士。按照后代苏州人模样写的戏剧《马前泼水》里的朱买臣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酸书生,历史上西汉朱买臣的最大功绩却是“受诏将兵”,“击破”了盘踞福建闹独立的东越。宋范成大《吴郡志》引《隋志》称苏州自古“其人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又引《隋志·郡国志》说:“吴俗好用剑轻死,又六朝时多斗将战士”。干将和莫邪是古代最好的宝剑。考古发现的吴王剑,至今锋利,实为天下之宝。吴钩更是被后世文人作为锐利武器的代称。

这与我在《闲说山东7)山东好汉与山东文人》中说的山东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山东历史上多文人,可是现今以勇武的好汉著称。山东的文人第一流的多在先秦,山东的勇武却在明清及近代,如流落各地以卖艺为生的武师以及“刀枪不入”的义和拳之类。苏州的勇武在先秦及古代,文人却多在明清及近代,所以小说、戏曲中的苏州人都是文弱书生。情况相反,原因却相同。究其原因,仍在经济。江南的经济,在古代远不如黄河流域,到了唐代便基本赶上而到宋代便全面超过了北方。到了明清,山东的经济就远远地被江南抛到了后面。来自西方的政治经济学容易解释这种现象。

 

附:《闲说山东7)山东好汉与山东文人

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2874&do=blog&id=54378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550761.html

上一篇:关于研究生招生考试作弊的对话
下一篇:白玉兰、紫玉兰、白兰花
收藏 IP: 218.56.199.*| 热度|

5 张婷婷 高建国 黄锦芳 niming007 yuan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