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怎样评价管仲——晏婴如何评价孔子——在大国夹缝中讨生存的鲁国外交——华不注与驴友先驱
上次说到,管仲是齐国文化的一位代表人物,而孔子则是鲁国文化毫无疑义的代表。
孔子怎样评价管仲
在《论语》中,孔子四次评论管仲。
1.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管仲之器小哉”,这是一个很重的批评。孔子曰:君子不器。而管仲不但是“器”,而且“小哉”。
《史记》称:孔子到齐国,齐景公问孔子:什么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非常赞同,说: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过了几天,齐景公又问政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政在节财”。
《史记》的这条记载可以说是对《论语·八佾》中孔子对管仲批评的注解。在《论语·八佾》的那段话中,孔子首先说管仲不俭。管仲有三归(指齐桓公把市场租金赐予管仲)而管仲手下的人不兼差(只干很少一点工作),这就不俭而奢。而“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过于奢侈是不知礼的表现。接着孔子直接指出管仲不知礼。国君设置塞门(类似照壁),他也设置塞门;国君为了招待外国君主,设置反坫(喝完酒后放置酒杯的土台),他也设置反坫。这就是不知礼。
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礼,而“政在节财”。《八佾》中对管仲的指控正是这两条。
然而,在《论语》的其他三处,孔子却高度评价了管仲。
2.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宪问》)
3.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4.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这是不是相互矛盾?不是。孔子高度评价的是管仲的功劳。管仲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主要意义在于二:尊崇天子,明华夷之辨。尊崇天子,是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最核心内容。明华夷之辨,不能“被发左衽”,是坚持中华礼制。“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批评的是管仲的器,德,赞誉的是管仲的功。所以,后来朱熹在《论语集注》说“管仲之德,不胜其才”。
晏婴如何评价孔子
管仲在先,孔子在后。所以,只有孔子批评管仲的份。而齐文化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晏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他对于孔子的批评真是毫不留情。
上面说过,孔子见齐景公,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很得齐景公的欣赏,准备重用孔子,可是作为宰相的晏婴却对孔子的主张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晏婴对齐景公说: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无法以此治理国家。自从圣贤相继去世,周王室衰落,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规定尊卑上下的繁琐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几代人都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一辈子也学不完他的礼乐。您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
作为强国方略,靠孔夫子的那一套恐怕是不大行,于是孔子在齐国也吃不开了。
在大国夹缝中讨生存的鲁国外交
鲁国弱,齐国强。在鲁国的南边有强大的楚国以及吴国,西边则有强大的晋国。在弱肉强食的年代,夹在大国中间的鲁国往往只有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在大国的力量平衡中艰难的生存。
鲁成公二年(西元前589年),齐师伐鲁,鲁大夫臧宜叔往晋国求救,找到晋国主事的大夫郄克。而郄克对齐国有深仇大恨,几年前郄克曾出使齐国,遭到齐国的侮辱。据说,当时出使齐国的还有鲁国的季孙父、卫国的孙良夫和曹国的公子首,而这四个人都有些生理上的缺陷:季孙父秃、孙良夫跛、郄克眇(独眼)、公子首偻(驼背)(也有人说是郄克跛、孙良夫眇)。而齐顷公竟然让四个与使者同样生理缺陷的人招待四国使者,并让母亲和后宫嫔妃在台上观看以玩笑。郄克回国后,力请报仇,晋君未许。头一年,晋、齐曾打了一小仗,双方又讲和了。此时,臧宜叔来求救,恰好卫国也与齐开战,卫孙良夫也来求救,于是晋君派郄克帅八百乘(六万人)与鲁、卫联军伐齐。于是就有了有名的鞌之战。对于这次战争,《左传》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
六月,军于靡笄山(今济南长清)下,次日,与齐军战于鞌(今济南马鞍山)。战前,齐顷公十分轻敌,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灭此朝食的成语即由此)。战争十分剧烈,晋军主帅郄克腿被射中,血流到脚上,郄克想退,他的助手给郄克驾车的解张早就受了伤,但是解张说:你必须忍痛,全军跟着我们,怎么能因受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受了伤的解张“左并辔,右援枹而鼓”。结果“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齐顷公差一点让晋国抓住,亏得他的参乘逢丑父李代桃僵,晋国的小将韩厥只抓住了一个假货。
齐国败了,要求谈判。晋国的条件除了赔款和归还所侵占鲁、卫两国土地(表面文章)等之外,还要求齐顷公母亲(所谓萧同叔子,因其系萧国国君同叔之女)为质,齐国的田垄都改为东西走向(晋国战车可长驱直入)。齐国的谈判代表国佐接受了前面的条件,对于最后两条,据《谷梁传》记载,国佐说了这样的话:“齐侯之母犹晋君之母也,晋君之母犹齐侯之母也。使耕者尽东其亩,则是终土齐也。不可,请一战。一战不克,请再。再不克,请三。三不克,请四。四不克,请五。五不克,举国而授”,大有血战到底的决心。有趣的是,鲁、卫两国此时竟然都为齐国求情,说把齐国逼得太狠,将来找他们算账,他们受不了。晋名义上是“应鲁、卫要求”而出兵的,于是,盟成。
华不注与驴友先驱
鞌之战中提到的晋军追击齐军绕了三圈的“华不注”山,就在济南城东北,与大明湖直线距离6公里,路程亦不足10公里,其外形就象一只窝头。虽然只有197米海拔,但周围是海拔不到50米的一平如镜的平原和湖塘。你想象一下,在一面巨大的镜子上,倒放着一个150米高的窝头,这是何等的景象。
元代大艺术家赵孟fu曾有名画“鹊华秋色图”,图上最显眼的便是鹊华之华,即华不注山。趵突泉边泺源堂的楹联亦为赵孟fu诗中的一联,称赞趵突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三十多年前,我孤身一人去往华不注,南坡尽巨石,无路。偌大一座山,大概唯我一人。石隙间,草丛中,见过两次黑乎乎的动物,不知是羊是猪,一闪而过,我想大概不是狗,狗不会如此胆小,会吠我。我攀巨石,钻酸枣丛,终于爬上山顶。北望黄河,南眺泉城,十分壮观。再低头环视那两千多年前曾经被转了“三周”的路,感慨万千。只可怜了我的衬衫和裤子,被酸枣刺拉得不成了样子。现在大不一样了,石阶直到山顶。每逢节假日,游人也不少,听说如今还在扩充建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