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sky 能经历一个变化的年代,运气不错

博文

关于科研管理若干技术问题的思考

已有 3529 次阅读 2010-1-15 01:1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管理, 科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和科技队伍建设,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效地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和效益,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这需要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
设想的科研管理改进方法共有以下五点,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使大家自觉、理性地申请和使用科研基金,并培养持久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设置独立的机构,由国家持续投入专项资金,配备专门人员,建立完整的、检索与调用方便的世界范围的各类文献资料数据库,并对科技界具有共享性。在这一点上,国内一些部门和单位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引进并建设了一些电子版和纸质版的文献资料信息库、专业数据库等,文献检索条件已大大改善,这无疑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很难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沟通,难以开展什么高质量的研究,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是广泛而巨大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必要在这件事上以制度的形式由国家投入持续的专项资金和人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类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保证这项工作不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中断,并保证其对科技界或更广范围的共享性。
二、持续投入专项资金,配备专门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按地理位置布点,建立可共享性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对全国的科技界进行有偿服务。所收取费用按一定比例作为设备操作管理人员的人工费用和仪器设备的维护操作费用,其余部分会合科研资金管理部门持续的经费投入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同时各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不再允许用作购买可共享性大型仪器设备,除非有记录表明其对某一仪器的使用频率超过一定标准,可由科研资金管理部门在当地按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的管理模式投入资金和人员购买此设备。该专项资金不计入此科研部门的研究经费中。
以上两项措施是为了有效和持续地建立投资大和具有共享性的科研基础环境。
三、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考核除现行的考核指标外,需增加如下的评价指标:
                                             Σ各类成果×成果权重
项目完成质量= ───────────×资金权重。
                                             Σ投入的资金
这里 “资金权重”的意思是权重是资金量的函数,资金量越大,科研管理、组织、配合的工作量一般来说会越大,所以权重需加大。当然各学科会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权重的制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各单位都将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资助额和级别作为单位实力和个人科研能力的一个考核指标,客观上造成了不顾实际需要,争取来的经费越多越好的倾向。而争取来的大笔经费有很多又是用于购买大型仪器,但由于缺少可保障的后续维护经费,加上一个单位的使用率不会太高,难免造成设备状态保持不佳的结果。弄得我们的科技经费变成替大型仪器设备商的利润做贡献,而实际使用效益并不高。将投入的资金算到分母上去,考察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申请者在申请项目时,就有自律的动机,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申请,多余的经费只会抵消自己的工作量。第三点与第二点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良好的科研基础环境,又能让大家理性地根据自己研究情况申请经费,从源头上提高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减轻了科研资金管理部门对申请项目的评估工作量,同时也能对更多的项目进行资助。
四、对个人科研工作的考核指标:
Σ本人各类成果×成果权重
科研工作量= ─────────────×资金权重
Σ得到的各级资助
+(Σ受资助人的工作量×受资助人认可的系数)×组织权重。
 
这里资金的资助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级政府、机构的资助,称为原始资助,第二层次是对原始资助在合作者之间的再分配,每个人既可以是资助人,从自己得到的各级政府、机构资助中分配一部分资助合作者;也可以是受资助人,从合作者那里得到资助。每个受资助人对自己工作量返还给多个资助人的认可系数之和应等于或小于1。每个人可以得到多个受资助人返还的部分工作量,受资助人的工作量本身不因此减少。合作者不限于同一单位。“组织权重”量的确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但理论上应在0~1之间的某个值。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同一领域的研究者能够自己组织起来,互相合作,资源和利益共享。从各级政府、机构中得到的资助(原始资助)是一柄双刃剑,作为分母,减少了自己的工作量,但又可以资助同一领域内的合作者,从合作中得到补偿。没有得到政府、机构原始资助者,只要有研究能力,也可以得到合作者的资助,由于分母小,工作量也比较大。通过这种方式在同一研究领域形成资金的再分配,善组织者和善研究者各展所长。毕竟同一领域的研究者自己比管理部门更了解相互之间的情况,如果不存在冲突,资源和利益能够共享的情况下,形成研究共同体,合理地内部分配资金,各有侧重点又互相配合地进行研究,相信会有较好的结果。而管理部门也不需要疲于评估和调和了。
目前普遍的对个人科研工作的考核指标是将完成的成果和申请到的经费资助两项相加,再与个人学术地位和利益挂钩,决策层根据上述指标挑选一些科技精英进行大力度的支持,希望藉此能产生一些出色的成果,这一方面给精英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压抑忽略了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由于精英层和非精英层在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巨大差异,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对照精英标准包装自己,同时互相之间进行技术信息和资源的封锁和资助经费的争夺,以使自己脱颖而出,以免对手超过自己,相互间缺乏合作精神。于是我们只能各自负重跋涉却又在低水平上互相重复。如果能用第四点的方式考核个人科研工作量,形成同一研究领域的合作和自律环境,由同一领域的研究者内部进行科研经费的再分配,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力量,形成合作精神,应该会对我国的科技工作有推动作用。
五、减少各级评奖数量
目前存在一种大范围、多层次的评奖现象,评奖太多太滥,且与经济利益挂钩太密切,以至于大家千方百计对照评奖标准做事情,标准以外的事情能拖则拖,能免则免。评奖过程,也正如现在的经费申请过程,人为地造成了内部纷争,浪费了很多精力,而对实际科研工作与事无补。实际的结果与当初设立各类奖项的本意有点背道而驰了。
道德经第三章有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在科技管理中,所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创造良好的科研实际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每一个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而不要进行形象工程,将科技发展的重任置于少数几个精英的肩上,人为地造成差别,迷乱了科技工作者的做人行事标准。而科研实际工作环境,说白了也很简单,一是世界范围的广泛充足使用便利的科技资料和信息,二是内部多学科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三是良好的仪器设备和充足的经费。本文中提出的几点意见,前面四点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实际工作环境,第五点则是减少人为的冲突,使科研工作回到最初的单纯的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状态中。不成熟的意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科技管理提供一点思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257-287338.html

上一篇:也谈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的深层原因
下一篇:科技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