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世界顶尖科学家谈创新活动:感想与启示 精选

已有 5669 次阅读 2021-8-2 10:10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21728日,世界顶尖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对话(以下简称“对话”)活动在北京举办。本次“对话”邀请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顿·李·格拉肖、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2016年京都先进技术奖获得者金出武雄三位世界顶尖科学家。看了有关报道后,我把报道中的材料重新组织整理并加上自己的观点形成此文,希望对大家的科研创新活动有所裨益。

一、永葆好奇心

谢尔顿·李·格拉肖说:我们要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专注,与此同时,也必须保持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是仅靠好奇心还不够,科研人员要对固有思维之外的事情感兴趣。

我曾在《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原动力》一文谈过如下看法: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探求新知的内在渴望,更是基础研究的原始冲动和活力所在。因为有好奇心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维度才会不断拓展;有好奇心指引,才可能有 “一念非凡”的灵感闪现,某个闪现的灵感或许能突破现有的认识边界,成就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

纵观科学史,诸多科学大师凭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创立了已载入史册的伟大原创理论。例如,伽利略看到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等时定律;牛顿受苹果落地现象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魏格纳在病中看世界地图时突发奇想,创立了大陆漂移说。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爱因斯坦也曾说:“我并非天赋异禀,我只是有强烈的好奇心。”

科研人员永葆好奇心,才能以另类思维和逆向思维为向导、以“格物致知以穷其理”之精神、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之钻劲、以“越是艰险越向前”之毅力,找到破解科学难题的正确途径,揭示描述某类事物演化的普适规律,给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库添砖加瓦,为自己的科研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二、创新始于真问题

金出武雄说:(1)创新要从问题开始,问题应是实打实(真)的问题;有了真问题,研究才有意义,也才能提出解决方案。(2)一些人做研究的方式是,手里有把锤子,于是到处寻找钉子。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某种工具,便想去寻找这种工具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不是好的方式。(3)一些科研人员习惯于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寻找问题,列举前人在某个领域做的工作,寻找那些尚未被涉足的领域。但是,列举完了之后,恐怕你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

我曾在《科研追求:与其第一,不如唯一》与《学者要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文章中指出:

原创始于问题,孕于积累,源于灵感。有些科研人员热衷于从文献中绞尽脑汁找问题,即使找到了所谓的问题,也不一定是真问题,这是因为:(1)许多文献中的认知相当不靠谱,甚至研究方向错误,遗留下来的问题根本是子虚乌有,研究之只会浪费时间;(2)大都是鸡毛蒜皮、可有可无的问题,研究之价值轻如鸿毛。

只有研究真问题,才有可能做出真学问;只有做出了真学问,才能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真学问不是表面光鲜而内在虚幻的学术泡沫,而是脚踏实地的新发现新发明;真学问不是夸夸其谈的卖弄资本,而是能真正为学术大厦添砖加瓦;真学问不像鸡肋一样可随时丢弃,而像宝石一样恒久熠熠发光。

有些科研人员花大价钱从国外买来高精尖仪器设备,基于人家的学术思想,带一帮人换不同材料吭哧吭哧做实验。因为产出的数据质量好且具有稀缺性,成果容易发在顶刊,在我国这样的科研人员常被视为精英。然而,在我看来,其实则为高级科研民工。我在《为何我国盛产高级科研民工?》一文中指出:科研是比拼人类智慧的舞台,科研人员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得看其做出了什么样的工作。为此,要争当科学定律、科学原理、新方法与技术发明的首创者。这样的工作往往源自于“软件”——科研人员的奇思妙想,而非“硬件”——高精尖仪器的支撑。

三、千万不要被期刊的影响因子绑架

兰迪·谢克曼直言:(1)过于看重期刊的等级和影响因子,对科研会产生“毒性作用”,至少在他熟悉的生物科学领域就是如此。(2)像《细胞》或《科学》这样的著名期刊,都只接收极少数“高调的受欢迎领域”的论文,这些论文能够吸引更多注意力,帮助期刊获得商业上的成功。(3)文章被引用很多次,在短期内产生很大影响,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学术成果就值得鼓励。(4)你对你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要有信心和信念,而不是仅仅看《细胞》《自然》和《科学》这些期刊编辑们的看法。

我曾在《不要把顶级刊物论文与顶级成果划等号》与《树立正确的论文价值导向》文章中指出:

一般说来,论文的创新程度越大,则“离经叛道”的程度越大,初期被别人接受的难度也越大。越是顶刊,越不愿意冒风险刊登这样的论文。其实,顶刊发表的文章多为跟踪热点的方法类文章,推翻已有定论或开拓新领域的原创类文章确实难以在其上发表。

无疑,正确的论文价值导向是看论文本身的质量——突破或解决了什么样的科技难题,而不是看论文发表的载体——期刊;评判论文质量的公正“裁判”是实践,而不是少数的审稿专家;评判研究成果意义的“裁判”是“时间”,而不是“宣传”。

确实,不管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咱这样的小人物,当对创新活动的内核理解到一定程度,看法几乎一致:(1)创新的驱动力是好奇心;(2)创新的起点是瞄准真问题;(3)创新的质量是看对真问题的研究程度而不是所发表期刊的档次,其往往由实践或时间裁定。

相关:

“傻点子”往往是创新的引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4339.html

科研突破宜聚焦于“小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417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97987.html

上一篇:中村修二何以得诺奖?
下一篇:正确的学术思想从何而来?
收藏 IP: 59.109.145.*| 热度|

25 檀成龙 黄永义 彭振华 李文靖 张国宏 周忠浩 黄河宁 郑永军 吴斌 杨正瓴 晏成和 王媛媛 卜令泽 王磊 左小超 陈志勇 冯圣中 谢煜 李坤 白龙亮 张明武 梁洪泽 郭远 刘闻铎 陈蕴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