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稿件投到某期刊,首先要经过编辑初筛,通过后邀请几位(通常2~4位)审稿专家评审。对一般期刊(编辑主要视评审意见做决定),如果评审意见全为正面,通常能发表;如果全为负面,通常则退稿;上述两种情况较为少见,多数情况下有正有负,此时编辑或根据“多数原则”裁定,或追加审稿专家看其评审意见再做裁定。
一篇稿件能否发表,要看其落在哪些审稿专家手里。如果恰好都支持稿件中的学术观点(通常为跟风工作),则能顺利发表,正所谓运气使然也;反之,若稿件有新的观点,尤其与主流观点有严重冲突,不出意外的话,审稿专家会建议拒稿。想必不少学者有这样的经历:一篇稿件投到中文期刊被拒,后投到SCI期刊被接受;一篇稿件投到低影响因子SCI期刊被拒,后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这也说明稿件能否发表与选择哪些审稿专家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评审意见的可靠性取决于审稿专家是否具有深厚的科学鉴赏力、是否公正等,故不少情况下评审意见只能作为参考,而难以作为定论。若期刊编辑完全采信之,则做出错误决定在所难免。
接着,再讨论另一个重要问题——少数审稿专家能代表广大同行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1)如上所述,评审意见难以作为定论;(2)评审意见还经常相左,更何况人数众多的同行乎。在我看来,同行评议是指论文发表后广大同行的公正意见,其才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是“早发表晚评价”的精髓所在。不少学者和管理者把期刊论文视为经同行评议的成果,实际上是把“少数审稿专家评审意见”误认为“同行评议”所致;进而以歪曲的“同行评议”取代实践或时间检验,实属误导,绝不可取!
大家知道,一篇稿件能否在顶级期刊(如CNS )发表,编辑起决定作用(Editors make decision based on arguments-we don’t count votes!),其拥有是否送审和是否发表的生杀大权。由于这些期刊影响因子高名声大,故投稿量巨大,受期刊容量所限绝大多数稿件未通过编辑初筛——未经审稿被退回,这也是稿件难以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主要原因;即使大多数审稿专家同意发表,编辑仍可一票否决。由此可见,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主要是编辑说了算,而不是审稿专家说了算。我听多位从海外归来的“大咖”说过,编辑做决定的主要依据是:(1)稿件主要观点是否足够吸引眼球;(2)通讯作者是否是某一领域的大牛;(3)若不是大牛,有没有合作单位的其他大牛为其“背书”。嗯,即使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编辑,由于其久不在科研第一线难以把握学科前沿,再加之受科学鉴赏力所限,一方面会把诸多原创与高创新性稿件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发表了不少“造假”、“灌水”、“鸡肋”论文。鉴于此,把顶级期刊论文视为经同行评议的高水平论文,是多么的不靠谱!我前些天读了一篇文章《那些年被拒稿过的诺奖研究...》,看到即使得诺奖的卓越工作也曾经被顶级期刊拒之门外,大家不妨看看,以破除对其的“迷信”。
其实,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容易对“糟糕”稿件做出裁定;对跟风式稿件,如果有一定新意、有一定的论据支撑且表述的较好,容易被放行;而对原创稿件,常因其“认知局限”或“利益冲突”而被拒绝。
无疑,正确的论文价值导向是看论文本身的质量——突破或解决了什么样的科技难题,而不是看论文发表的载体——期刊;评判论文质量的公正“裁判”是实证,而不是少数的审稿专家;评判研究成果意义的“裁判”是“时间”,而不是“宣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