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再谈“早发表晚评价”对科研评价的指导意义 精选

已有 6659 次阅读 2020-2-20 12:53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早发表晚评价

2017年,我曾写过《学界必须遵守“早发表,晚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文,谈过 “早发表晚评价”原则在科研评价中的必要性问题。然目睹国家层面破“四唯”后学界“换汤不换药”的现状,觉得有必要再强调下“早发表晚评价”对科研评价的指导意义,于是乎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形成此文,以引起大家对科研评价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做科研的童鞋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辛苦撰写的论文刚一面世,尤其是发表在顶级刊物上,自己会认为这是一重磅成果,是个“宝”,在学界能引起强烈反响,自己会欣喜若狂;过些日子再看,发现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准确,有少许的遗憾;过几个月再看,或发现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或发现前提假设不够严谨、或发现数据分析漏洞百出,以至于结论的可信性大大折扣,此时自己觉得这样的论文是颗“草”;再过几个月和同行高手讨论时,人家说你的论文立论不成立、凝练的关键问题“本末倒置”、结论可能会误导同行。自己听到这些,真乃洋鬼子看戏——傻眼了,觉得这样的论文与“垃圾”并无两样,以至于想找块豆腐撞过去。

如果这样的论文连自己都不认可,则不可能被同行认可,更不可能通过实践或时间的检验。确实,发现论文的错误需要时间,而确认论文的价值更需要时间。华罗庚教授之所以提出“早发表晚评价”这一科研评价原则,是因为他早就认识到: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做理论研究的学者,从创建理论、发展完善到通过验证,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如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等,都是经过长期验证才得到广为认可;做试验研究的学者,试验结果必须通过同行的可重复性检验方能站住脚,这通常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做技术研发的学者,产品的效果不是广告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这也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搞定滴。

纵观科技史,这样的论文才可能流芳百世:(1)发表后争议巨大,但后被实证“一剑封喉”;(2)发表后几乎长期无人理睬的“睡美人”,后被恍然大悟者慧眼识珠发现其潜在重要价值,吸引后来跟风者一窝蜂跟进。当然,或有其他的,欢迎大家补充。

科研中急于求成的心态要不得,科研评价也来不得半点虚假且必须遵守其客观规律。科研中有了新认识或新发现,自己要反复检验,不要为了“上镜”抢先发表漏洞百出的论文。确实有突破性研究论文发表了,本人一定要耐住性子,某些部门和新闻媒体也不要为吸引眼球“放卫星”炒作,须知“实践(时间)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这通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实啊,也甭担心,因为“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是沙子会无声无息沉入海底”,科研嘛,本来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假的真不了,真的也无法否定。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第(十二)条指出:“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深入科研一线,掌握一手资料,不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不得向公众传播。”嗯,这话说的到位,是尊重科研规律的体现,必须点赞。

无疑,正确的论文价值导向是看论文本身的质量——突破或解决了什么样的科技难题,而不是看论文发表的载体——刊物;评判论文质量的公正“裁判”是实证,而不是少数的审稿专家;评判成果意义的“裁判”是“时间”,而不是“宣传”。短期的科研评价违背了客观规律应予改革,而中长期或长期的科研评价方为正途,如此才能鼓励十年磨一剑者潜心攻坚克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19467.html

上一篇:略论科学思维的缜密性
下一篇:[转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对智库建设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收藏 IP: 59.109.150.*| 热度|

28 卜令泽 吴斌 李文靖 张坤 熊建华 张明武 杨辉 杨正瓴 冯大诚 李剑超 吴晓娲 季丹 刘立 黄永义 陈波 檀成龙 梁洪泽 彭振华 晏成和 高峡 宋威 高友鹤 姚远 陈辉 张国宏 杨金波 许培扬 陈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