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学界必须遵守“早发表,晚评价”的基本原则 精选

已有 9866 次阅读 2017-8-5 12:20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评价, 基本原则

针对“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后学界出现的学风败坏现象,如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等,1978年华罗庚【1】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大家晓得,在科研上撕开一个突破口很难,因为前人历经多年的探索,容易发现的已有人捷足先登了,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啦。

做理论研究的,若有了突破性进展,即创建了新假说,从完善、验证形成理论乃至用于实战,往往需要长期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做科学实验的,提出了新的试验方法或观察到新现象,除需满足可重复检验这一基本要求外,还需要寻找影响结果稳定性的因素,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确认其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后,才能获得学界认可,而这通常也需要长期过程。

以上说明,想在短期内把某一领域的科学城——“罗马”建成,几无可能。这方面的例子好多,俺就不举例说明啦。

反观我国的学术界和新闻媒体,往往不懂得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也不明白“拔苗助长”的后果,在诸多事件上莽撞行事,最终以“逗你玩”的闹剧收场。例如,有人在C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点新东东的论文,本应淡然视至以静观后效,但因某些人(部门)和新闻媒体根本不懂科学,把杂志影响因子与成果水平画等号,将其吹捧为“诺奖级成果”、“里程碑式突破”,不但奖金大大的有,而且各种帽子也频频“空降”,这对某些学者简直就是“捧杀”啊。事实上,对某项研究,若连正确与否都不知道,意义大不大都不晓得,扯这些无疑属于“老头劈叉”嘛。

科研中急于求成的心态要不得,科研评价也来不得半点虚假且必须遵守其客观规律。科研中有了新认识或新发现,自己要反复检验,不要为了“上镜”抢先发表漏洞百出的论文。确实有突破性研究论文发表了,本人一定要耐住性子,某些部门和新闻媒体也不要为吸引眼球“放卫星”炒作,须知“实践(时间)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这通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实啊,也甭担心,因为“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是沙子会无声无息沉入海底”,科研嘛,本来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假的真不了,真的也无法否定。

参考

11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991c64d9b4b22b9fa9a230983a534b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69662.html

上一篇:如何让博士生快速“上道”?
下一篇:2017-08-08阿坝7.0级地震是什么事件?
收藏 IP: 101.64.179.*| 热度|

33 高友鹤 檀成龙 张骥 吴斌 尤明庆 王媛媛 王又法 代恒伟 文克玲 戴德昌 苏德辰 徐绍辉 汪晓军 钱磊 苏力宏 韦玉程 吕健 梁洪泽 李斌 泮晓华 杨正瓴 季丹 张坤 biofans wangshoujiang3 updayday kxynl ressci axbl wcubic loyalSciencefan xlsd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