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tj

博文

随想 关于团队 精选

已有 4650 次阅读 2016-4-1 21:3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Teamwork

这几天一直没有时间,今晚过来加班,我想一抒心中不快,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吧。真诚待人,才能获得人们的以诚相待。既然由Teamwork所起,就再次谈谈目前的我所期待的团队吧。我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当然不惧别人挑刺,欢迎批评指正。

如果你在一个团队,有不同意见都不能表述,你还愿意再次提出吗?有新鲜的想法不能表达,你还会再一次琢磨吗?如因语气不佳便遭领导公开点名批评,你还会再开口吗?如果不能直来直往的交流,你会觉得这是外企吗?如果不能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情怀,这还叫社会吗?如果所在团队不关心年轻人的学习欲望,你还会有动力追求新知识吗?我很想知道,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需要在怎样的历练?一个过硬的团队需要什么样的特征,像《亮剑》中描述的团队是不可能的吗?像公司高层那样的团队不能呈现在底层吗?“共勉、共进”的团队有那么难吗?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无知,可我并非要改变所有人的想法,我只是想至少提供一些机会,能够让那些渴望学习的人们有机会接触新知识,或者能够彼此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我知道这里的很多人都对眼前的团队是持认可态度的,因为她走过了将近八年。我能看到她的优点,可我更能看到她的不足,这个就需要我们花心思补足。整体而言,我对我所在的组是比较失望的,这里有种沉闷的气氛,有着太多的满足和安逸,让人容易安于现状,让人看不到未来。可我又对她留有信心,因为她年轻,大环境里还有一种自由向上的博取之心,她会随着公司的大步朝前走,也会随着客户所需的新鲜项目一同成长。一个团队需要经历风风雨雨才会有着坚强的羁绊,需要不断的摸索创新,才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才会让新员工有奋斗的劲头。优秀的团队不一定要凭借外界力量,会让人接触她之后就有一种想与之共同进退的感觉。

在Pharmaron工作了二十多个月,却是感觉长进不少,和在学期间比起来还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术。至今为止所接触的一切项目都与曾经接触的病毒学毫不相关,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查阅文献从头理顺,酶学实验、细胞方法、高通量筛选、建立新方法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从零开始,没办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曾经导师说过的话:工作以后发现从这个实验室走出去的适应起来很容易。现在是有种这样的感觉,可是我还是觉得对太多、太多的知识依旧是懵懂,诸多的概念、专业术语、方法和理论我还是无法快速理解。单从听报告、查阅文献整理Proposal的过程来看,我和他们的差距依旧很远。做了这么长时间和药物研发相关的实验,却对药物研发的整个流程还是模模糊糊,真心感觉不应该。

我想问自己:为何过了这么久,我对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依旧是不了解?对部门内部的一些常用的方法、程序、技能还是不清楚?为何感觉很多知识就在我的身边,我却无法触及?哎,该怎么办呢?。。。看着身边的同事,我想他们一定也有很多问题想搞清楚,却也无能为力。有一种感觉,好像没有人关心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成长,总是要先给你七、八年的时间自己摸索。这就是问题:难道这里的Teamwork只是三五个人一起把手里的项目完成,就结了?只要为公司赚来收入就是目的?我真的不好意思说,有些实验只要“识字,能动手”就能完成,一样能够带来收益。记得CEO新年寄语中提到了“群体”和“团队”的区别,还有“要让有理想的年轻人在这能够圆梦”的说法,这会是骗人的吗?

我所期待的团队,应该关注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年轻人。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希望在大学获得锻炼,而是希望在企业中获得一技之长。如果他们走进社会后发现,这并非如自己所期盼的那样。为何在招人的时候门槛很高,进来之后发现泥潭一片?在关注他们成长的同时,每个人的自身都是可以提升的,这也有助于整个团队水平的提升,何乐不为?时间长了,氛围自然就有了。能够让人们争先的走进这个团队,难道这不是我们该走的道路吗?我想眼中不能只有活,胸中自有项目。

我所期待的团队,应该有更多的包容,也就是人们之间关系。我自认至今为止这方面做的不够好,让很多人讨厌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哦,不过这就是我,合则交。“内耗?”这个词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在利益面前很多人会为此红眼,不择一切手段获得自己能争取的利益,不过这不是我们小兵能关切的范畴。我所能接触的同事大多是年龄相仿的人们,年轻、有冲劲,有时难免发生误会,不值得吹眉毛瞪眼。针对不同意见,需要求同存异,只有理解的人们才不会嗤之以鼻。包容,彼此谦让,大家所为的都是能够让整体的水平能够提高。曾经拒绝为人力部分承担英语俱乐部的工作,我想多半是由于大家意见不合,没有自由空间。

我所期待的团队,应该高效、细致、专注。工作毕竟是工作,这是大家的事,并非是几个人的Business。我很庆幸自己曾和三位高效的同事搭档,渐渐也有了默契,也在共同积累经验,共同进步吧。可是我们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能够更好的改进实验方案。过去几个星期关于“流动党员”的事件真是让我无语,时过境迁,将近十年的旧事也会翻出来,一封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几经周折,只是为了给最原始的地方一个说法,我的组织关系没有丢掉;党费的事情追查到三年前,这个时候需要过去几年的收入证明;实验记录需要补查到几年前或者数月之前,等等,这类事情都是没能好好的规划,到头来还是要为此付出许多努力。我们的工作追求细致,追求专业,很多经验可以积累,人走了知识也会留下。我们应该准备能够承担更重大的课题,应该锻炼内部的合作性,整理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

我所期待的团队,应该自动更新。这个再简单不过,也就是放开思维,用于尝试。外面的世界很多事情在变,年轻人和我们的认知关系在变,婆媳关系在变,人际关系在变,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有什么新鲜我们不能接纳?没有新点子、没有新说法、没有新路子,是不是很Boring?我想直呼领导的First Name应该是一件非常Easy的事情吧?清明节夜间出去走走也是可以的吧?新鲜的东西那么多,为何要拒之门外?做事之前是不是应该多想想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完成?要是有更多新鲜的同事加入进来会好很多。

(待续——)

到点了,做实验,走人。。。

22:00到家,毕业以后很少有了,这么多天和闺女一个时间段睡觉,没想到我还是有精力挺到这个时候。我所喜欢的不是每天问什么时候星期五,每天踩着钟点上班下班,我依旧很惊讶怎么明天就放假了呢?我还有很多东西要搜索,还有许多Paper没有下载,还想在一个月内准备好下一次报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竟然觉得时间过的这么快。

工作至今,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任何与科研相关的知识,与大家共同学习英文,与大家交流如何才能做好一个项目,如何能系统的整理细节,如何能相互的提高…很多事情,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我用文章记录了自己幼稚的过去,也能看到周边世界的变化。

在查阅资料这件事上,我觉得要么雇佣一个AI级别的帮手,要么拥有一个小的Team,实时共享,查阅某种实验方法的进展,可行性,交流报价的经验,面对高难度的实验平台也不拒绝;有一些平台还是要提前搭建,Assay不能总等到客户索求再从头搭建,这样会失去很多机会;培养更多的项目负责人,身边不乏人才,如何能够更快的引领他们负责某个课题,这样会更高效的完成工作;朝着正规军方向发展,整合大部分重合的文字工作,尽量标准化实验操作流程(SOP),交流报告整理和上交的工作……过于细致的问题只能在实际中慢慢的摸索了。

人和人的关系,确实很重要,就好比润滑油一样,她和机器能否良好的运转有很大关系。在回来的路上我还在想,如果一个团队有着像海一样宽广的范围,即使内部洋流汹涌,也丝毫影响不到表面的平静和她接纳一切的和胸怀,如果她仅仅是一条河流呢?

我还很年轻,无法站在高处看问题,因为我从未站在那个位置看过眼下的风景。我说我不喜欢加班,有的人不相信,我不知为何我给人一种喜欢加班的感觉。不过话说回来,太多的工作,我都是加班完成的,it’s not a big deal! 我总是这样告诉自己,我要尽快的完成领导的要求,不想耽误同伴的时间,我需要合理的设计实验方案,尽量减少实验上的时间,把更多的工作放在准备阶段。我有很多东西查都查不过来,有时不得不分成几个类别先后完成,因为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在实验室才能完成。我无法接受自己的时间要靠“打发”来完成,如果是这样,那就应该考虑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了。

有很多时候,我会假设,如果这个问题是他或者她来考虑,该怎么出牌?是否有更好的方案?还有那些方法能够用上?问题就是这样讨论讨论,渐渐的就清晰了。我曾经用过几个办法,想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到目前为止,我感觉自己还是很孤独的。或许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世道吧,可是我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形势。

有人说,如果有一天你有了自己的团队,会是什么样子?宁缺毋滥?各尽其才?随波逐流?Who knows,走着瞧嘛,或许再过些时日,又会回头嘲笑自己曾经有这样愚蠢的做法。生活,就是要有各种味道,很多改变就是来自一次次的冲击。没有不同的声音,怎么能进步呢?是吧!

TJ Pharmaron

2016年4月1日星期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1539-967343.html

上一篇:To my daughter (V)
下一篇:租房的那些事
收藏 IP: 223.72.76.*| 热度|

15 陈永金 谢平 史晓雷 梁洪泽 王春艳 孙瑜隆 陈南晖 黄永义 彭真明 陈昭 Gwen11 xiyouxiyou shenlu xliangg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