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一个让人泪流满襟的女孩

已有 3395 次阅读 2009-9-28 08:19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有这么一个女孩,她的抗癌经历让所有的成年人感动。在不久前的全国癌症康复协会代表大会上,她的一首诗朗诵,让在场的几百位成年癌症康复者(其中不少是各地癌协会长)和肿瘤医师眼眶湿润,有的甚至泪流满襟。她只不过是我数十个同龄女孩患者中的一个。我为她诊疗了近四年,但每一次见她,都会有种别样的感情。有时也会眼眶湿润。因为她就是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完美的人格,抗搏着癌魔,微笑地体验着美好的人生。

    四年前,我在江苏沿江某城市会诊。当地癌协领导郑重其事地推荐了一位患孩给我,她当时妙龄十八。生活在单亲家庭,家贫如洗,父无职业,仅领一份社会补贴,且好酒。女孩的诊断很明确,恶性骨肉瘤伴两肺广泛转移,肺内大小11个病灶。当时,想听听我的意见。我同意了当地肿瘤医师的看法。先截肢,再作中西医肿瘤内科治疗。要锯掉腿,小女孩哭了,但无奈,这是必须的选择。此后,她便选择了中医零毒抑瘤为主,配合一些化疗。3—4年间,我见过她约10次,为她疏方治疗,免费提供“埃克信”等抑瘤产品。然而,每一次,她都乐呵呵地来看我后,都加深了我对她的认识,内心从最初的怜悯逐渐油然起敬。比如,她主要靠社会赞助而进行中西医治疗,但她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钱财施舍,并一脸严肃地说,她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活下来报答所有曾经帮助过她的人。治疗2年后,她的病情稳定了,为了报答社会,她想学一技之长,故在操持家务、张罗父亲生活外,还瞒着我们,偷偷报了夜校学习。结果因操劳过度,在期末考试时,出现了咯血,被我们好好训了一顿。她却说,我如没有一技之长,活着也只是社会的负担……

    令我最感动的是2004年初,她70多岁的外婆,也被确诊为晚期肝癌。但家贫无法求治,她为了外婆的康复,竟瞒着我们,把我们给她的抗癌“埃克信”悉数让给外婆用。结果是4个月后,外婆肝上肿块明显控制,她却又出现了咯血,肺内病灶有增大之势。被我们好好训斥了一番。小姑娘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只是感恩外婆的往昔亲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真的,这是一种常人难以做到的美德。她坚毅、善良、不求索取、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乐观、积极面对险境……。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德是有回报的,在我们近日为她专门组织的十多位中西医肿瘤专家会诊中,针对其四年间前后数张CT片,肺内病灶仅略有扩大的结果,并无新病灶,而因种种因素她的化疗并不系统和彻底,所有在场的医师都沉默了,一言不发。事后一致认为:想不到,这完全是个生命的奇迹。恶性程度如此之高的骨肉瘤,四年前已转移,四年间并无新的病灶出现,完全是个奇迹!而我心里很清楚,这奇迹的创造,大半源自她自身的精神、美德。我并不认为精神因素在抗癌中是万能的。但是许多情况下,它却可以是决定性的。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处事,并间接地影响身体的和整体机能。临床上,我们见到更多的是癌魔并未致人与死地,而自我的精神崩溃,却让人一蹶不振,真的,“哀莫大于心死”。

    这孩子是我所“认”的十一个癌症孩子为“义子(或义女)”中的一个。但有些方面她却又是我生活的一面镜子。

    我把她朗诵的那首诗抄录在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花季少女的坚定、果敢、执着和追求,愿她能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我不知道悲伤

在烂漫的年龄中

我以为,日子

就是这样,慢慢流淌

 

我也有梦想

就像所有的人一样

我把它写在粉红色的纸上

让春风带它飘向远方

只是,在那么一天

一切都变了模样

让我知道了

什么是痛苦

什么是绝望

我失去了右腿

在花一样的年纪

我患了人们最怕听到的字

——“癌”

在我最美丽的季节

我看到什么是无望

 

当摔了无数次跤后

我选择了坚强

因为,我别无选择

我希望,日子就这样

平平淡淡,没有恐慌

失去了一条腿

依靠双拐

我依然可以活得灿烂辉煌

我想活下去

我要活下去

这就是风雨后的阳光

它来自我心底

它在我四周

它让我的心去歌唱

 

我相信奇迹

因为风雨后的彩虹

悄无声息,它不是很强

但是它会带来灿烂的阳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258316.html

上一篇:衡量健康的新概念
下一篇:肿瘤患友节假日健康指南
收藏 IP: .*| 热度|

4 罗帆 陈中红 杨秀海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