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我在临床上注意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现实生活无忧,肤色白皙,体态福满,不愁吃不愁穿,但却落下了一身病?令人疑惑,然而当时,我听闻一句名言:“无聊为百病之源”,心中颇有感慨!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类起居条件等的改善,生活,越来越便捷了!然而,似乎人类并没有因此而快乐、幸福起来!相反,无所事事中,感到无聊、空虚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不再需要为争取日常生活必需品而辛苦劳作(就像我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插队落户为了生存,须起早贪黑,300多天风里雨里耕种),也不像以前那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于买、汰、烧等。时间多了出来,悠悠闲闲的,无聊感也随即而来。无聊是对生命的折磨,折磨中,滋生了百病。
西方有句谚语: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
的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人人忙于维持生计,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抑郁、焦虑患者?忙忙碌碌只为能填满一家老小的肚子,哪有闲暇功夫兼及其他!可以说很累。一两个月看场电影已是够奢侈的享受;周日休息一天,是唯一的自我支配时间,还要被各种必需的生活安排所挤压,那时候,每个人的生活,大都可以说就是工蜂,哪有时间去无聊,没有悲哀就不错了。
最早,我是在香港听说“无聊为百病之源”的。刚听此话时,还愣了一愣,不以为然。此后,我越来越觉得此语堪称经典——反观今天,太多问题的确是因为无聊!很多人没有学会新时期的新生活,穷极无聊。
各种“星”们吸毒嫖娼、聚众赌博、调情取闹,包括毕姥爷的酒桌发飙,都是因为无聊;50岁大妈的聚众吸毒是因为无聊;网瘾的拼命灌水滋事造谣起哄,也是因为无聊;官场上打老虎之前,很多官员天天热衷于跑场子、上馆子、找妹子,其实也都是无聊至极,借此想填充一下缺乏意义的单调生活……人们主要不是因为钱,而是缺乏打发时间的生存技巧,或说缺乏生活意义的认识。
更多问题表现在临床上。我的患者中,退休不久,患上肿瘤的特别多。因此几年前,《宁波日报》某女记者采访我,我介绍说:社会有着59现象(指人58~59岁,快要退了,认为自己快没有机会了,一改以前行为,很多人会铤而走险贪腐),而健康领域里有个62~63现象:往往原先是单位有一定地位者,工作时好好的,像上足了发条似的,很充实;但一退下来就不行了,62~63岁患上这个癌、那个病的,比例非常高。
原因在于,原先赖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意义,荡然消失了,整天只是老夫妻俩相视而坐,沉闷无语,没有了生活兴趣、意义及价值,人生缺乏了兴奋点。很多患者也可表现为免疫力降低、肥胖,或为抑郁、焦虑、严重愤青等,追根寻源,都可能有无聊因子从中作怪。有鉴于此,我们非常强调: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好。首先,要让生活充实起来,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生存目的、态度和方式。至少,必须及时告别无聊!
从社会学角度,退休后角色转换不及,老俩口无所事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适应不了闲暇的生活。从内在机能角度看,原来工作时,因为环境等的刺激,机体长时间面对一定的应激源,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处于相应的生理张力之中,现在一下子彻底松弛了,又没及时自我调整;因此,无所事事中,内在的生理张力自我调低了,引起一连串的免疫力低,代谢低下,精神空虚失衡等,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健康问题,常会蜂拥而至!
而且,男性问题远比女性来得严重,因为大妈们既忙于管内(多少还要操劳家务),有空也更愿意上广场跳跳舞!60多岁男性大多只能干待在家中,百无聊赖!这其实是很要命的,常度日如年,会招致许多健康问题,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故说“无聊为百病之源”。
推而广之,肿瘤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也最怕寂寞、无聊、无所事事!故我们一直主张要重视社会康复,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回归社会的长期效果明显为优。至少,要想尽办法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千万不能逃避,或自我封闭!家属则别把他们当成珍稀的大熊猫等看待,而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寻找乐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