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系列讲座(六)——五味调和的食养之道

已有 11956 次阅读 2013-7-14 23:05 |个人分类:张焱讲养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黄帝内经, 养生之道, 食养之道, 五味调和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系列讲座(六)——五味调和的食养之道

长春中医药大学  张 焱

 

&关于吃的记载

l《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l孔子曰:“饮食、男女,人生大欲存焉。”

l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

l朱震亨说:“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峰起。”

l《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吃出来的疾病知多少?

l糖尿病(消瘅、消渴)

l肥胖症——高血压病、心脏病、肿瘤

l高脂血症——酒精性高脂血症综合征

l脂肪肝

l胰腺炎、胆囊炎

l胃溃疡、胃炎、结肠炎、肠炎、胃肠功能紊乱

l内分泌失调

J什么是食养之道?

l通过饮食进行调养,来实现养生的目的。

l包括食疗、药膳。

l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l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黄帝内经》奠定了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

J养生很重要,食养是关键!

l中医养生重视保养人的精、气、神、形。

l在“药食同源”理论的指导下,《黄帝内经》提出“食养”的原则与方法。

l食养的原则是“食饮有节” ——五味调和的食养之道。

1、谨和五味——谷肉果菜搭配要合理

                  谷肉果菜各有五 

五行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脏季节
长夏
(菽)

真正的健康是合理的饮食调养出来的,而不是吃什么东西补出来的! 

2、食不偏嗜——酸苦甘辛咸五味调和

《素问·至真要大论》:“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Ø酸味入肝,太过就会伤肝损脾

Ø苦味入心,过多食用就会脾胃虚弱

Ø甘味入脾,多食可导致肥胖并损伤心肾

Ø辛味入肺,吃辣的太多会损筋并且伤精耗气

Ø咸味入肾,过咸可导致骨骼与肌肉并伤

越追求香甜可口,越容易五味太过。

3、食不过量——三餐饮食摄入要适量

Ø清晨经脉气血待填充,更宜流食谷蛋奶

Ø上午体力消耗大,午餐可把肉蔬加

Ø下午过后宜休闲,晚餐不可复杂化

Ø日间加食要合理,夜里加餐需谨慎

每餐都是为维护健康而吃,不是为满足胃口而吃!

4、食知所宜——顺应节气,寒温适中

《黄帝内经灵枢经·师传》说 :

“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Ø春季食养宜减酸增辛加甘,生发阳气

Ø夏季食养宜减苦增辛,补水生津

Ø秋季食养宜少辛多酸,滋阴润燥

Ø冬季食养宜减咸增苦,贮藏能量

好吃不如吃对,好吃不如会吃,健康是吃出来的! 

5、食无所犯——食不欲杂,勿犯禁忌

   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说:“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饮食杂乱,终为人患。

  “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仍为霍乱。”——饱食多餐,导致暴疾。

  “夫在身所以多疾病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不顾时令,杂食多病。

   李时珍《本草纲目·饮食禁忌》记载(节选):

l猪肉忌:生姜、荞麦、葵菜、胡荽、梅子、炒豆、牛肉、马肉、羊肝、鹿、龟鳖、鹌鹑、驴肉

l猪肝忌:鱼鲙(脍)、鹌鹑、鲤鱼肠子

l羊肉忌:梅子、小豆、豆酱、荞麦、鱼鲙、猪肉、醋、酪、鲊

l犬肉忌:菱角、蒜、牛肠、鲤鱼、鳝鱼

l牛肉忌:黍米、韭菜、生姜、猪肉、犬肉、栗子

l鸡肉忌:蒜、芥末、生葱、糯米、李子、鱼汁、犬肉、鲤鱼、兔肉、獭肉、鳖肉、野鸡

l生葱忌:蜜、鸡、枣、犬肉、杨梅

l桃子忌:鳖肉

食物搭配有宜忌,饮食杂乱易伤身 

u中国人十大不良饮食习惯

1、放纵口味——口味偏重而引发疾病

2、过度烹饪——破坏营养,危害健康

3、常吃剩菜——容易变质,滋生细菌,使人中毒发病

4、不吃早餐——营养不良,脾胃虚弱,体质变差

5、偏食挑食——营养失衡,影响生长发育

6、聚餐过多——营养过剩,损害胃肠,浪费资源

7、饮水不足——影响体液代谢,诱发疾病

8、乱吃果皮——影响口感,难消化,可能含有毒物质

9、偏爱零食小吃——容易成瘾,影响正餐

10、吃野生动物——多含毒素,易发疾病,危害极大

结     语

J食饮有节,才能吃出真正的健康与快乐。

J五味调和,搭配合理,才能保持营养均衡。

J要为维护健康而吃而喝,不为满足口福而胡吃乱喝。

J家常便饭最宜人,健康是用心调理出来的,不是吃补药补出来的。 

维护健康的倡议

l了解《内经》中的食养之道,做到守口如瓶,吃出健康!

l学习一些养生保健知识,切实可行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主动维护健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708168.html

上一篇:毕业典礼上在长大学校长的致辞
下一篇:我们的大学在这里
收藏 IP: 119.51.236.*| 热度|

11 刘艳红 林中祥 陆俊茜 李学宽 刘立 杨正瓴 李泳 赵宇 刘广明 王修慧 xuyigangh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