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MOOC学习感悟系列(21):《身边的营养学》

已有 3524 次阅读 2015-1-10 11:36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Mooc, 《身边的营养学》

MOOC学习感悟系列(21):《身边的营养学》

By LUO LY

课程介绍

《身边的营养学》主要讲授了营养学的主要概念及方法。课程内容从营养学的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围绕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几大营养素的特性和生理功能展开。进一步地,我们会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会各类营养素的适宜摄入量、食物来源及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以及教会我们如何在全面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将营养学基础知识与机体健康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膳食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及方法,了解了膳食结构与健康及常见慢性病之间的关系,在改善自身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能惠及身边的人,并为后续的研究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笔记

一、课程概论

1.学习七种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从四个方面入手:性质、生理功能、饮食来源和与疾病的关系。

二、蛋白质

1.性质。a.一种能量营养素。b.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c.生命的一切表现形式。d.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2.生理功能。a.人体组织构成成分。b.构成生理活性物质。c.提供能量16.7kJ(4.0kcal)/g。

3.与疾病的关系。缺乏蛋白质的后果:轻度缺乏导致贫血、消瘦、水肿、抵抗力差等症状。重度缺乏导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该症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形式由蛋白质缺乏而能量尚且维持造成,特征为体重无明显下降但严重水肿;第二种形式由蛋白质与能量均缺乏造成,特征为消瘦且无明显水肿。二者均有毛发稀疏干枯脱落等症状。

4.饮食来源。豆类(36%-40%)-鱼类(15%-25%)-肉类(15%-20%)-蛋(11%-14%)-谷物(7.45%-15%)-牛奶(3%-3.5%)-蔬菜(1%-2%)。

三、氨基酸

1.氨基酸分类。a.必需氨基酸:人体无法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分别为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共九种,其中组氨酸对肝脏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来说不是必需氨基酸,但对婴儿来说是。b.非必需氨基酸,人体可以合成且合成量满足需要,分别为丙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共九种。c.条件必需氨基酸:由两种必需氨基酸转化而成,分别为半胱氨酸(蛋氨酸转化)和酪氨酸(苯丙氨酸转化),摄入半胱氨酸与酪氨酸可减少蛋氨酸与苯丙氨酸的摄入需求量,反之则增加。

2.氨基酸模式。分析一种蛋白质时,将色氨酸含量看作1,其他氨基酸则用其与色氨酸的比值代表,所得结果即为该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氨基酸模式越接近,则该蛋白质越容易被人体吸收,比如鸡蛋白。

3.限制氨基酸。在蛋白质中,当某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过低时,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人体中的利用受到限制,我们称这种氨基酸为限制氨基酸。植物蛋白中的常见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

4.蛋白质分类。根据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可以分为三类。a.完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充足,氨基酸模式与人体相近,若作为唯一食源可保证人体需要与发育,比如奶中酪蛋白;b.半完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种类较齐全但比例不当,若作为唯一食源仅能维持生命不能促进发育,比如麦胶蛋白;c.不完全蛋白: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若作为唯一食源无法维持生命更不能促进发育,比如胶原蛋白。

5.蛋白质互补作用。摄入不同的蛋白质,使其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进行互补,减小限制氨基酸的限制作用,提高整体在人体内的利用率,即我们常说的饮食多样化或荤素搭配。三个互补原则:a.食物生物学种属远。b.搭配种类多。c.食用时间接近。

四、脂肪

1、脂肪的功能

(1)人体脂肪的功能。a.贮存、提供能量。b.保温及润滑作用。c.参与机体构成。d.节约蛋白质作用。5.内分泌作用。

(2)肥胖。过度摄入脂肪将导致肥胖。肥胖可以分为两种:苹果型与梨型。与正常人相比,苹果型肥胖者内脏脂肪较多,而梨型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多,相对而言前者更加危险。肥胖将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脂肪肝、胆结石、痛风关节病、心理障碍、肿瘤、睡眠呼吸暂停、月经不调与不孕等疾病。通常以腰围的大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男性腰围最好不要超过2125px,女性腰围不要超过2000px。

(3)食物脂肪的功能。a.为人体提供能量【39.7kJ(9kcal)/g】。b.人体脂肪合成材料。c.增加饱腹感。d.改善食物感官性状。e.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4)食物脂肪的来源。a.动物脂肪:牲畜中脂肪多为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则提供EPA和DHA。b.植物油:普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可可油、椰子油和棕榈油例外。

在平时常见的“红肉”中,脂肪类型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猪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少。而“白肉”则含有20%的亚油酸,鹅肉脂肪含量最高,然后是鸭肉与鸡肉。此外,还应注意含有隐藏脂肪的食品,例如蛋糕、巧克力、油炸食品和坚果。坚果的摄入量以每周50g为佳。

2、类脂

(1)磷脂。磷脂可以分为磷酸甘油酯和神经鞘脂。通常由一个亲水基团和两条疏水长链构成。磷脂的功能有:a.细胞膜成分。b.提供能量。c.乳化剂。d.改善心血管功能。e.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磷脂的食物来源包括:a.蛋黄。b.肝脏。c.大豆。d.麦胚。e.花生。

(2)固醇。固醇可以分为胆固醇和植物固醇。

胆固醇。胆固醇的功能有:a.细胞膜成分。b.活性物质合成材料。c.合成VD3前体物质。胆固醇的来源分为自身合成和食物来源,自身合成在肝脏和肠壁细胞内进行,而食物来源则包括内脏、蛋黄和肉类。胆固醇通常与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共存,所以不要过分限制摄入。植物固醇。植物固醇的化学结构就是在胆固醇的侧链上多了甲基或乙基基团。植物固醇不仅难以被人体吸收(吸收率5%左右),而且能干扰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所以具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其食物来源包括植物油、坚果、种子和豆类。

(3)脂类的消化吸收。a.消化:由口腔内的唾液脂肪酶、小肠内的胆汁和胰脂肪酶完成消化。b.吸收:甘油和短、中链脂肪酸直接入血,甘油单酯、长链脂肪酸进入小肠细胞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与磷脂、胆固醇、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经淋巴入血。

(4)脂类的转运。a.乳糜微粒:运输从小肠吸收的外源性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到肝脏。b.极低密度脂蛋白:运输肝脏、小肠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进血浆。c.低密度脂蛋白:运输肝脏内合成的胆固醇进血浆。d.高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内代谢——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5)如何健康摄入脂类。a.占总能量摄入20%-30%,其中饱和脂肪酸<10%;胆固醇<300mg/天。b.各种脂肪酸摄入比例为1:1:1,老年人适当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饱和脂肪酸比例。c.控制隐性脂肪摄入,例如内脏、坚果、油炸食品和含有植物氢化油的食物。

五、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优点:消化吸收效率高,工作学习精神饱满(碳水中的葡萄糖是大脑的唯一养分),物美价廉

2.分类:单糖,双糖(2分子单糖),寡糖(2-10分子单糖),多糖(>=10分子单糖),从单糖到多糖碳链逐渐加长,甜味逐渐减低。

3功能:储存提供能量;构成组织结构和生理活性物质;节约蛋白质作用,抗生酮作用。

4.血糖指数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的一项有效指标。

5.GI(血糖指数)<55低血糖食物,55<GI<75中血糖食物,GI>75高血糖食物

6.产能营养素:蛋白质(占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12%,儿童12-14%,其中优质蛋白要占到1/3),脂肪(20-30%,脂肪酸比例1:1:1),碳水化合物(55-65%,潭水中精制糖摄入<10%)。

7.每日能量消耗占比:基础代谢能量消耗(占总能耗的60-70%),体力活动占总能量的15-30%,食物热效应(是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其中蛋白质占30-40%,脂肪4-5%,碳水化合物5-6%,混合膳食10%)。

8.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9.WHO的正常人BMI参考标准是18.5-24.9,中国是18.5-23.8.。

10.基础代谢的能量消耗测定时的室温保持在18-25℃。

六、膳食纤维

1.分类:可溶性纤维,不可溶性纤维。

2.理化特征:吸水、持水性,吸附有机物,吸附金属粒子,发酵型。

3.生理功能:预防龋齿,肥胖,胆结石,糖尿病,粥样硬化,便秘痔疮,结肠憩室,结肠癌。

4.吸水性,持水性:增加胃内容物体积,延缓胃排空时间——饱腹感;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胃蠕动;增加粪便含水量——促进排便(improving laxation)

5.吸附有机物:吸附胆汁酸,胆固醇——降低胆固醇含量;延缓葡萄糖吸收——控制血糖。

6.吸附金属离子:减少有含金属吸收。

7.发酵性:进入大肠的膳食纤维部分被肠内细菌发酵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肠道局部PH,诱导益生菌繁殖,抑制有害菌——改善肠道菌群。

8.每日摄取的食物中可溶性膳食纤维与不可溶膳食纤维的比例为1:3。

七、矿物质

1、矿物质

(1)常量元素,含量>体重的0.01%:钙(Cu),磷(P),钾(K),钠(Na),硫(S),氯(Cl),镁(Mg).

(2)微量元素:铁(Fe),铜(Cu),锌(Zu),硒(Se),铬(Cr),碘(I),钴(Co),钼(M).

2、特点

(1)体内不能合成

(2)可通过天然水途径获取。

(3)体内分布极不均匀。

(4)矿物质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

(5)有些元素安全剂量范围比较窄。

3、为什么人体会缺乏各种矿物质元素?

(1)地壳元素分布不平衡。

(2)食物中天然存在拮抗物。

(3)食物加工过程可能造成损失。

(4)人体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加。

4、常量元素---钙

(一)身体对钙的吸收:

(1).影响钙的吸收:膳食因素,阻碍因素:草酸,植酸,膳食纤维,脂肪酸。

(2)促进因素:VD3,乳糖,某些氨基酸,小分子肽。

(3).机体因素:年龄,特殊生理期。

(二)影响钙排泄的因素

(1)机体因素:血钙水平,女性绝经,酸中毒,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排出。

(2)膳食因素:钠,蛋白质。

(三)钙的作用

1.构成骨骼和牙齿,2.为I吃圣经和肌肉活动,3.促进细胞信息传递,4.参与血液凝固,5.调节酶活性,6.维持细胞膜稳定性,7.内分泌及酸碱平衡调节等。

(四)钙缺乏

1.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骨软化,骨骼变形,严重者佝偻病;2.中老年钙丢失加快,引起骨软化,骨质疏松;3.龋齿,孕期缺钙导致胎儿发育不良等。

(五)钙过量

1.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2.干扰其他矿物质如铁,锌,镁等矿物质的吸收利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858036.html

上一篇:MOOC学习感悟系列(20):《宇宙中心的英语听说课》
下一篇:MOOC学习感悟系列(22):《当代青年心理学(一)》
收藏 IP: 222.172.2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