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以追求新开一门研究生课程为目标做科研 精选

已有 5421 次阅读 2018-12-3 15:14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以追求新开一门研究生课程为目标做科研

吴超/2018-12-03

如果说对于本科教学是否需要与科研相结合还存在争议,那么研究生的教学需要有科研的支持的争议应该小一些了。个人认为,要讲好研究生课程是需要有科研做支撑的。

基于此,如何使教学与科研很好的结合?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个人认为,有研究生教育高校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可以将追求新开一门研究生课程为目标,并将该目标作为的研究方向。对于有些高精尖的学科专业,这一个目标可能太过宽泛和难以实现了,但对于一些普通学科专业(特别是交叉学科),是可以实现的。下面从5W进一步深入阐述上述的观点:

1. WHY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数量是非常有限的,现在各个学科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排满了。能够新开设一门课程,除了自己有很大能耐经过较长时间做成足够多的研究成果出来以外,而且通常还需要经过专业老师们的多方论证和认同,大家觉得这门课程的确代表学科专业的新动态、新领域、新未来,才可以排除阻力插到培养方案里面。与此同时,这也在某种程度证明了新开课程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

作为一门新的研究生课程,一般课程的内容应该比较有普适性,而且要达到相当的积累,直白的说,即有了可以出版一部新书的素材,当然能够正式出版成新书是最好的。从另一方面来反证,能够开出新的研究生课的教师,他们通常需要从事该方向的研究并已经发表了成系列的论文,这也促使教师的科研集中到一个研究方向上。

有了一门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课程,授课自然不会变成负担,而是成为一种动力。授课增进对研究领域的系统化,而系统化又提升了研究领域的完整性;授课内容有了自己研究的成果,讲起来更加有底气和自信,讲课效果也更好,学生也更愿意听;授课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之中,使得学习与创新两不误;更多的好处就不说了。这就有了正循环上升的可能性。

围绕一门可以研究的课程与一个可持续研究的方向,做久做深入了,就可以做成一个大影响,甚至做成一辈子的大事业。

2. WHO的问题

什么教师更合适和更需要参考有本文的建议?显然是青年教师。大多数老教师在岁月的磨砺中都有了自己的位置和形成了业务范围,拥有课程教学任务更不在话下,而且老教师也懒得拓展新领域开新课程了。因此,新教师自然是更适合思考本文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当然,老教师需要转变研究方向时,也是可以按照上述思路去做的,比如俺自己近十多年就是这么转过来的。

3. WHERE的问题

如何选择一个可以开设新的研究生课程的研究方向,个人觉得比较可能的领域是空白地带和新的交叉领域,而且是有较强普适性的和良好发展前景的,而这些就有赖于自己的学识和判断力。空白地带或交叉领域足够大,就有系列大文章可做,自然就比较容易出成果。

博士毕业以后仍然沿着跟随导师所做的博士论文方向,往往很难实现开创新领域和新课程的梦想,除非博士论文工作是全新的。否则通常需要再花七八年时间,才能转入一个新方向并从业余研究走向专业研究甚至到领先研究。

4. WHEN的问题

新教师如果觉得博士论文阶段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很不错,那工作时就先继续下去吧,毕竟要转变一个研究方向至少要像新做一篇博士论文一样甚至更难。如果做完博士论文觉得自己已有的研究方向不合适或需要拓宽,那就尽早从业余开始做好转变研究方向的准备和积累,而不要随意东锤一棒子西锤一棒子。许多人做科研多年,论文也发表了很多,但就是没有专著或新教材出版,原因是做的研究没有围绕一个方向和成体系。如果以新开设研究生课程为研究方向,那其研究一般是有明确方向和目标的,研究成果也是比较能够成体系的。

5. WHAT的问题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不同专业更是不一样。只有靠自己琢磨和判断。比如我自己,近一二十年从事安全科学理论研究是由于看到该领域的空白,因舍弃了虽能做项目挣钱但却难有学术可做的领域。

先寻找新的研究方向还是先寻找新的研究生课程名称?这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且是相互支撑和循环上升的。显然,在现实中,还是要求先有前瞻研究和成果之后,别人才慢慢地允许你开设新课程,也才有了新课程的内涵。不过,可以根据已有科研的积累,去看看能够构成一门新研究生课程,来判断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是否值得去坚持下去。

小结:

俺曾经说过多次:一个专业不外由几十门课程构成,如果凭一己之力能够为本专业创建一门新课程并使之持续发展传承下去,那将是自己成功学术生涯的重要标志!

让新的研究生课程成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支撑自己主讲的研究生课程。让我们荡起研究生课程教学与科研的双桨,去到达那自己要去的精神彼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149615.html

上一篇:高校科研的五个典型误解
下一篇:快来瞧瞧冬日里的醉美大学!(90张照片)
收藏 IP: 113.246.48.*| 热度|

11 郑永军 王超杰 王秉 李毅伟 杨正瓴 崔锦华 徐耀 张学文 罗娜 王从彦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