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中国古代的道路系统 精选

已有 8031 次阅读 2014-10-29 18: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按】在有关马车的讨论中,拙文述及其与道路系统的关系。就我所知,学界对此似乎关注较少。十几年前,我曾就中原汉代道路系统作过一些粗浅的研究。本文系摘取《学术界》2001年第四期拙文《洛道五丈渡汲水——<巾舞歌辞>抄袭事件与汉代中原地区的道路交通》,作了极小量的文字订正。古代道路与马车的关系,从《周礼》相关术语的制定可见一斑。科学家们对我这个老文科生(且未受到合格的中等教育)进行的批评,或可引起下文。


   

 随着三代国家的建立和各地区间人们社会经济文化交往的增加, 我国自先秦时期就逐渐形成了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最早的道路交通系统据说是由夏禹开创的。《左传·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茫茫禹迹, 画为九州, 经启九道。”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说, 经启”意为经略而开通。这是夏代由国家规划并开通道路交通系统的早期记载。另外, 在《诗经·大雅·韩奕》、《尚书·禹贡》、《史记·夏本记》等文献中也有关于夏代道路系统建立的记载。考古发掘所见夏代纪年范围内的道路修筑水平, 可证文献所述夏代国家道路网的建设具有可靠的物质技术条件支持。

  至商代晚期,古代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商王畿为中心的交通大网络。据金文和传世文献的记载, 武王克商正是利用了这一道路交通系统。周代在商代道路交通网络的基础上修建了自己的交通网络系统, 其干线称为“周道”或“周行”。这在《诗经》中多有记载。如“寘彼周行”(《周南·卷耳》)、“生于周道”(《唐风·有之杜》)、“顾瞻周道”(《桧风·匪风》)、“示我周行”(《小雅·鹿鸣》)、“周道倭迟”(《小雅·四牡》)、“踧踧周道”(《小雅·小弁》)、“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行彼周行”(《小雅·大东》)、“行彼周道”(《小雅·何草不黄》)等。“周道”、“周行”平直如砥而漫长, 还设有专门的养护人员(“小人所视”),从而构成了以今天的洛阳一带为中心, 连接宗周、成周和以“东国”为主的“四国”的周代交通道路系统。

  关于周代道路交通系统包括各级道路的宽度规定,《周礼》中有明确的记载。《周礼·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宫中度以寻, 野度以步, 涂度以轨。”“经涂九轨,环涂七轨, 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 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 遂上有径;十夫有沟, 沟上有畛;百夫有洫, 洫上有涂;千夫有浍, 浍上有道;万夫有川, 川上有路, 以达于畿。”在上引《周礼》的记载中, “经纬、环、野”的王畿道路网与“径、畛、涂、道、路”的田野道路网组成了近乎完美的全国道路交通网络。这一系统固然有某些理想化的色彩, 但联系到前述夏商周三代道路交通的发展情况, 可知其并非完全是向壁虚造的乌托邦。考古发掘证明,《周礼》所记载的包括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在内的营国制度的设计, 有着长期的规划实践基础。

 如上述,《周礼》中所规划的道路宽度, 以“轨”为计算单位。这是因为当时道路规划设计是以“乘车”行驶为准的。具体的宽度, 按照《周礼注疏》郑玄的解释, 一轨的宽度是周尺八尺。据考古学家对春秋时期车马坑发掘实测, 乘车的车轴长为222 厘米, 与文献记载正相符合。

 如此计算,“经涂”当为20 米宽, “环涂”宽为15 米以上, 连接各地区的“野涂”宽度则为十米以上。后者接近《宋书·乐志》所录汉代文献《巾舞歌辞》所述“洛道五丈”。秦统一使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系统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史记·秦本纪》载秦始皇“二十七年, …治驰道。”《集解》引《汉书·贾山传》载贾山以《至言》上书文帝, 描述秦始皇所营筑的道路交通系统:为驰道于天下, 东穷齐燕, 南极吴楚, 江湖之上, 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 三丈而树, 厚筑其外, 隐以金椎, 树以青松。”《至言》所述秦代其他情况如秦始皇陵的修筑与现存历史遗迹和其他考古材料高度相符合, 上书时又去秦未远, 故可以相信它所描写的秦代道路交通系统的情况是接近历史事实的。当然, 不能认为秦代的主要交通干线都宽达五十步(按:据我本人对驰道遗迹的考察,西北地区有些地段的地形不能形成如此宽阔的道路),对此,似应参考《周礼》“经涂”、“环涂”和“野涂”三级路面宽度来进行估算。但综合文献记载可知, 秦代的主要交通干线“驰道”的规模大大超过前代。

汉承秦制, 汉代对秦代的各项制度多有借鉴。当然, 汉代尤其是汉初, 由于种种原因,

设规模不如秦代宏大。但其对道路交通网络的重视, 并不亚于秦代。除了汉代经济的发展与

人口增长因素对道路交通系统的依赖日益加重之外, 秦代社会道路交通系统建设中的非经济因素在汉代也同样存在。这是两者极为重要的相似之点。

秦代驰道的修筑, 除经济政治因素外, 秦始皇本人出于长生求仙为目的之巡行天下, 也是重要原因。《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言之甚详。汉代的道路修筑也颇有类似之处。汉武帝好神仙, 曾以与秦始皇相似的目的巡游天下。皇帝及从行的大队人马自然需要良好宽阔的道路。道路的修筑还有其他原因, 即为迎接可能到访的神仙。《史记·武帝纪》元狩三年载“公孙卿候神迹河南, 见仙人迹缑氏城上, 有物若雉, 往来城上。”武帝“亲幸缑氏城视迹,向公孙卿询问。公孙卿回答说:仙者非有求人主, 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 神不来。”“于是郡国各除道, 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 以望幸矣。”皇帝欲访求神仙, 郡国则承迎上意上好下甚, 在中国历史上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上述以绝对专权者的个人意志所决定的大规模社会政治经济活动, 有时看起来颇涉荒唐, 其实它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 有时甚至是社会发展具体运作的必要途径。

(下文叙述汉代中原地区道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839625.html

上一篇:古代的马车、牛车与盐车
下一篇:怎一个禁字了得——电动车问题的复杂性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7 尤明庆 肖重发 李轻舟 辛晓十 rfm2007 biofans nature201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