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理论工作者的法定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时间讨论之二

已有 3252 次阅读 2014-5-31 20: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有网友在博文《我曾经的法定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时间讨论之一》后留言中向我建议,“以自己每天花在工作和科研上的时间来教育学生更有说服力”。这条留言还说,和学生讲若干年前没有双休是在今天意义不大。下面就此进一步谈谈我对所谓法定工作时间的看法。必须说明,正如题目所言,这里讨论的“法定工作时间”是指涉及研究人员,尤其是从事理论工作者的工作时间,而不能涵盖所有的工作者。因为有些工作离不开固定工作场所,或只能在特定时间进行。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包括工作时长与工作时段两个方面。

     我是一名教师,在学校的教师类别中归入“教学科研型”。这一类别的教师被要求从事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完成一定量的研究工作。我是二级教授,按学校要求,每三年一个周期,须完成50分值的科研工作量。目前实行的分值计算,以文科为例,是:完成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40分、省级(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0分。在《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艺研究》等十种刊物上每发表一篇文章15分,在其他CSSCI刊物发表的文章每篇10分,其他公开学术刊物每篇1分。据我了解,每年全校教师发表的权威刊期文章是个位数、CSSCI文章大概二百多篇,平均每人零点几篇。我本人从1998年起,共发表篇权威期刊文章22篇。历年发表CSSCI文章(大多独著,少数第一作者)平均四到五篇,2012年激增(为了带同学发文章)为12篇(独著2篇,第一作者10篇)。2013年11篇(独著2篇,第一作者9篇)。我历年申请到的项目很少,只有两三个省级项目和一个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因为申请困难(不耐烦使盘外招儿)。

     多数教师完成不了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而我每年都要超许多倍。所以我在博文中不以自己为例,因为没有普适性(这里还没有谈到我的文章的水平和影响力比一般文章如何)。    

     与我们学校之外的人比较如何呢?据我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前些年规定每人每年发表数万字(大概是4万)的成果,可以是文章(可以是任何刊物),也可以是书(我没使用“著作”一词,因为当时听到的是“书”)。也就是说,我的科研成果超出了他们研究岗的工作量(未考虑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结合前述网友的留言,会得出如下结论:多年来,我的工作时间一定大大超出了“法定”。因研究成果水平高主要体现在质量上,从数量来说,水平高的人优势并不很大。

     下面结合网友关于晚上是否工作时间,谈谈工作时段问题。同事们都觉得我勤奋,因为没有特殊情况,每天(包括节假日)我都要到办公室。这里有一点小误会。因为我在电脑前用大量时间读、写博客,还玩电脑游戏,并不是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写文章。但不否认,我用于研究的时间的确比一般人多得多。多在哪儿?走路、等餐、未入睡前与醒来未起床时。玩电脑游戏时一般也在考虑学术问题。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在围棋网站的级别竟在二级到5段之间浮动。昨天在国学围棋会馆和清华大学的由小川博士谈话,他说在围棋网站是7段,我觉得比他差得不多(欧洲围棋大会期间,我们下了三盘棋,我一胜二负),在网站我们的段位差三四个档次,可能与我下棋时心不在焉有关。在博文《指导一篇硕士论文的始末》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796275.html中,我还提到,年三十边看春晚,边为研究生设计硕士论文的事儿。

    要说明的是,我不指望别人和我一样努力研究,因为我搞研究是出于兴趣,而非为饭碗。从几年前起,我一点儿研究工作不做,也可以体面地熬到退休。但我觉得在南墙根闲着晒太阳等死对不起造物主。研究生同学们如果只是为了混个文凭,作为生活安排的过渡,不必像我年青时一样奋斗。但如果想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点,或出人头地,自我满足一下,趁好时光,多努力些也不能算是奇葩。

附: 因为文章太长了 ,先不谈双休日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799337.html

上一篇:我曾经的法定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时间讨论之一
下一篇:陆游《观棋》诗引起的回忆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3 马臻 尤明庆 田青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