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一个大学校长的辛酸往事 精选

已有 16637 次阅读 2017-12-18 22:4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2017年11月21日,我在科学网和新浪网同时上传了博文《一张神奇的考研成绩通知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1888&do=blog&id=1086248这篇博文引起网友们的关注,科学网上,在未被精选的情况下,点击超过3千。 这是因为所述事件的情节太过离奇,而且文中所附数十年前的两份通知的影印件(这两份珍贵的教育史文献赖母亲的呵护而得以保存至今)大大增强了它的历史感。事后,我将文章发给了当事人之一的宋益乔教授的女儿,请他转给宋先生。宋先生读过文章,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一篇饱含血泪的往事回忆。宋先生的女儿在电邮中允许我在博文中引用这封信的内容,但半个月来,我犹豫再三,不能下笔。无论怎样剪裁,都无法完整地反映宋先生的思想和情感。我想,干脆把这封信完整地贴出来吧。宋先生曾担一所大学的校长,又是一名出色的学者。在人们的眼中,他绝对是一个成功人士。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像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人历经的辛酸。

                     


                                        致姚小鸥先生


小鸥先生:

一大早我女儿把你的一篇博文转发到了我的手机上。读过后我掉了泪。我已经六十八岁了,这些年来身体又不好,本不宜再任由感情泛滥,但我怎么也止不住,一把又一把的老泪夺眶而出。

由你的这篇文章,那已经尘封三十八年之久的往事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它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鲜活,又是那样的触目惊心,充满了血泪和痛苦,让人不忍直视。

那时,我刚满三十岁,正处于人生的最底层,在生死存亡线上进行着徒劳而绝望的挣扎。自从1968年高中毕业(我实为高中一年级,但也在那年“被毕业”)回到自己残破贫穷的农村老家后,十几年中,我先后从事过小学民办教师、公社通讯报道员和县广播站临时工等工作。收入菲薄,难以维生。三个两岁到七岁的孩子嗷嗷待哺,时有冻馁之虞。工作收入低不说,还很不稳http://sh.qihoo.com/pc/detail?url=http%3A%2F%2Fwww.guancha.cn%2FFaZhi%2F2017_12_05_437781.shtml&check=de1269f6f481bea8&sign=360_0de6261f定,时刻面临“失业”的可能。事实上,就在那一年,我最后的那份在临清县广播站打工的临时工作,由于受其单位中派性矛盾及人事纠葛波及,有一拨人正在背地里策划把我“清退”,逐回农村老家(真正的“清退”发生在第二年,即1980年,但出乎那些人意料又使其颇为尴尬的是,就在他们宣布开除我之际,我手里其实已握有一所大学录取我为研究生的通知书——当然,这些已都是后话。这里暂且不谈)。

就是在这时候,我们人生中一个难得的机遇出现了:中国的高考在此前一年全面恢复。也是我那时太过年少气盛、偏执狂狷,对自己的实力自信满满。我竟轻易地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而直接选择了报考硕士研究生。也多亏了当时国家政策宽松,允许我一个高中生可以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那一年,我选择的报考对象,就是发生了我们“故事”的“那个学校”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导师是该校著名学者庄维石先生。

这以后所发生的故事,就和你大文中所讲的经历联系了起来。

那年,和你一样,我也同样收到了“那个学校”的不被录取通知书,上面并附有各科成绩。让我惊诧的是,我心里还有些底数的外语(俄语)成绩仅只20多分。照我自己的估算,怎么也得在50分以上(因为这门课是有一定预判基础的)。带着这个疑问,我设法搭车去了济南,到“那个学校”负责招生的相关部门进行探问。一个工作人员听了我的申诉,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告诉我:你试卷最后一道译文题(也是分值最高的一题)被弄丢了,现在已经找了回来,加起来这门课的成绩在50分以上,达到了录取要求。但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已经结束,都已经向上级部门报备,结局(即不被录取)不可能改变了(大意如此)。

可怜当年我是那样的无知,那样的呆傻。我这个乡下来的土老冒,何曾见识过大学这么高级又神圣的地方,又何曾和在大学这样高层次地方工作的人对面讲过话。在我眼目中,人家说的话句句都是圣旨,说什么我都是既相信又服从。因此,尽管我心中万分委屈,结果也只有半是无奈又半是情愿地接受了这残酷的现实。

当天,我还去了庄维石先生家。

庄先生很热情,听了我的来意后,立即拿出一张纸给我看,说我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成绩都不错,已在拟录取的三个考生之列。我现在记得清清楚楚的是,在说到这个专业已被取消招生资格后,他的语调立即变得十分高亢激越起来:“本来我并不想招收研究生,是他们非让我招;我要招收的学生他们又不批准(原话如此。你大文中的引述稍有出入)”。当时,我不知道庄先生此处所说的“他们”是谁?而“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手段和伎俩粗暴地谋杀了一门专业的招生权利,从而也谋杀了那在万难境遇中挣扎求生,希冀进取发展的无辜学子们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以当时的社会实际来说,我也完全没有考查求证出这些情况的能力。

最后,庄先生表示,他此后不会再招研究生了,如果我真的有志于此,他愿意把我的情况介绍给山东大学的袁世硕先生。后来,据说庄先生终其一生,真的没有再招收过硕士研究生。而我由于个人原因,第二年改报了聊城师范学院薛绥之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并蒙恩师录取,从而失去了向袁世硕先生问学的机缘,也永远地改变了我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初衷。每念及此,真是感慨良多!

对我而言,几十年前,当我强自吞咽下万般的悲苦和委屈,独自默默地离开“那个学校”研究生科大门的一霎那,这个故事就已经结束了。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我完全把它深深地埋藏到了心底深处,从此不再对任何人提起。当然,话又说回来,那时,我既使想说又能向谁诉说呢?说了之后又会得到些什么呢?况且,我那时还年轻,还要重理我的生活,我总不能把那种苦涩经常含在喉间去自我品味吧!因此,更久一些时候之后,似乎连我自己也都淡漠了,淡漠了它的存在。

然而,真所谓世事难料。万万没有想到,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本来天各一方,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竟在垂暮之年极度偶然地邂逅了。你作为京城一家知名大学的知名学者,竟鬼使神差地受聘于我们这个地方性大学的工作,并又极度偶然地从意外场合听到了我的一些讯息。一切都充满了“意外”,一切都是“奇迹”!

于是,便有了那一次在我办公室的我们之间的第一次会面,也即你文中所说的“重要的日子”。也正是在那个“日子”,在我们身上曾发生过的那个故事又得以继续演绎并匡正、增补进了不少新的内容。如果说那个“故事”在之前我们两人心中都还有些混沌模糊的话,那么,有了那次会面,一切都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我们用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所知所感,互印互证了当年那一谋杀和罪恶的确切存在。特别是你文中引录的那位“匿名”先生在科学网上的“留言”,更以其客观、冷静的角度,为这桩“历史公案”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在此,我对那位“匿名”先生表示万分感谢!

诚然,在不相干的人们看来,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这件尘封往事及其此后的揭露过程,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还算有点意思的“故事”,但对我们当事者而言,可真的一点都不好玩。那种年代、那种世相、那种嘴脸,其间的切肤之痛,真是一言难尽。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

小鸥先生,我一生心仪中国古代文学及其研究,但那件事永远地剥夺了我的这个权利,也永远地改变了我的事业和人生轨迹。这是我至今都引以为憾的。

不过,既然事已至此,该放下的总还是要放下。况且,如今事实真相既已水落石出,横亘在我们心中几十年的疑云都已消散。我们总算到老来落了个心里明白。我们都已年届七旬,须发苍然,来日无多,何必再让那种历史的负累相伴自己的余生呢!就是对“那个学校”及其策划并实施了那番谋害的人们,我也已觉得无话可说。就让他们为自己的一时之计得逞而继续地弹冠相庆吧(如果他们还在世)。

和庄维石先生我仅谋一面,此后再也没能见到他,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在我脑海里鲜活如生。听说他前些年已离世,愿他老人家的灵魂在天国里永远得到安息!

如有可能,我也愿意结识事件中的另一位受害者——武润婷女士。不知道她是否仍在山东大学。我想,将来我们三个人如有机会聚会一次,可能会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你每到学校来时,希望都设法告诉我一下。

写得很多了,就此打住,不再冒渎清览。

               

顺祝


       

文安!

                                       宋益乔   2017.12.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1090397.html

上一篇:余光中先生的身后
下一篇:造假考研成绩单的生成——历史文献考据的一个案例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41 张晓良 孟佳 陈楷翰 尤明庆 王庆浩 戎可 姬扬 刘全慧 李学宽 冯大诚 史晓雷 郭奕棣 武夷山 周忠浩 杨正瓴 石磊 张学文 黄彬彬 郭红建 郭战胜 周健 刘新宇 程帅 韦玉程 戴德昌 贺玖成 韩玉芬 张亮生 吴明火 汤茂林 郭永兴 王福涛 李毅伟 章雨旭 张叔勇 熊建华 宁利中 姚伟 刘立 liyou1983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