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小鸥1979年报考山东师范学院的成绩通知单
本博客的博文《一张神奇的考研成绩通知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1888&do=blog&id=1086248和
《一个大学校长的辛酸往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1888&do=blog&id=1090397上传后,引起网友关注,有网友留言,认为这张成绩单是造假的产物。
到目前为止,有关1979年山东师范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前述奇特现象,还只是作为故事在叙述。现在,我们拟以文献考据学与口传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从学术层面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重点考证这一造假成绩单的生成过程。
上述两篇博文已经指出上传1979年山东师范学院寄达的这份考研成绩单内容不可据信。理由是:
首先,我本人曾亲自在山东师范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地点是山东师范学院研究生科内)目睹本人成绩排名第一,且名字已被圈上,工作人员当时以此误认为我已被录取,证明成绩不低。我在前一年,即1978年,以一个从未进入大学之门的青年工人的身份报考东北师范大学杨公骥教授(后来成为我的博士导师)的研究生,虽然未被录取,然而得到了287点5分的较好成绩,被东北师大推荐到辽宁大学。我曾在《大众日报》的读书专栏发表《书缘》一文回忆此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1888&do=blog&id=791041难以想像,经过一年大学本科的正规训练,我的成绩反而会大幅度下降(这里且不说山东师范学院与东北师范大学的层次高低)。
第二,前引博文匿名留言者的回忆,与当时参与招生者、著名《诗经》研究专家袁梅先生1995年的回忆相一致。
第三,前不久,在与当事人之一宋益乔教授会面时,他回忆说,当年曾到过导师庄维石教授家。庄先生向他表示对我们的考试成绩满意,并向他出示了成绩。宋先生说,具体分数记不很清了,大概都是七、八十分的样子。他的这个回忆是合情合理的。
由此可见,前述考研成绩单上的成绩,尤其是我的专业基础课29分,是难以令人相信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29分呢?
这要从我的外语成绩说起。以外语成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系受到当事人之一的武润婷教授的启发。前不久,宋益乔先生曾致信给我,提到希望能够和武润婷教授联系一下。我辗转找到了她。这个世界真小!武大姐的先生竟是老熟人王洲明教授。洲明兄是董治安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说来是我的师兄。找到武润婷教授,是孙之梅教授帮的忙,而孙之梅教授的先生是我的硕士同学王琳教授。请孙之梅教授帮忙的是我的学生程相占教授。这有点绕口令了。
武润婷教授在电话中对我说,当年她在张家口师范学校教书(袁梅先生1995年的回忆误记为泰安医专),成绩单寄到她的先生王洲明兄(当时在山东大学读研)处,洲明兄告诉她外语得了27分,所以没被录取。这与宋益乔先生的外语成绩20多分一模一样。武大姐是文革前考入北师大的高才生。当时为了与洲明兄团聚,备考很努力。这样的考生外语会得20多分?她当时没去山东师范学院研招办询问。如果询问的话,大概也会得到差不多的回答吧?现在回到正题,为什么三个优秀考生都有一门成绩是20多分,这要从成绩单上分数的科目分布入手,分析成绩单炮制者的制作心理。
我的外语成绩是没疑问的。前一年,即1978年,在报考东北师大时,我的外语就获得70多分的较好成绩。我在文革中,曾冒着危险,偷偷学习英语(中学是学俄语)。在博文《学习外语的代价》中,对这段历史有所述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528793.html1996年,我受学校派遣,曾到美国的一所大学讲过学。现在的青年学者多有留洋经历,在外国用英语讲学、开会都不稀罕,但我们这一代人,外语能像我这样的还真不多见。顺便说一句,当年我考大学时,外语成绩70多分,比我们省的高考状元(考入了北京大小写历史系世界史专业)还多十几分。要知道,那位考生当年是开封师范学院(现恢复校名河南大学)英语预科班出身的啊。我在博文《我在美国的两次讲演》中,叙述过有关情况。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7edda0100g844.html那么,为什么宋益乔教授和武润婷教授当年的成绩单上外语都是20多分呢?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要从分数分布入手的道理了。
前面已经说过,我的成绩不可能如成绩单上的那样低。可以推测,登录成绩的人,开始是如实登录的。在成绩单上,外语排在面,我的成绩比较高。登到一半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如实登录将不好向考生交待。干脆来个20多分,让你死了心(估计是领导安排)。登录者只想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没有到考虑中文科目,即使闭着眼睛答,也不会只得20多分。因为我是第一名,登录工作没有经验,所以才在成绩单的后半开始造假。到了填另外两名考生的成绩时,有了经验,就考虑从外语成绩上做手脚了,因为当年考生多数外语不过硬。登录者没有认真考察考生的实际情况(如武润婷是文革前考入北师大的高才生,外语不可能如此之低),闭着眼睛、昧着良心就瞎填吧!
现在回到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谈。研究历史,资料的辨析有文献考据和田野调查两大主要方法。关于口传历史,我曾有《<老师的泪——>口传历史的优长与局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795736.html 一文。现在看来,那篇文章所说的还真有些道理。如本博上传山东师范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当年寄达的考生成绩单,若干年以后,会被当成第一手的可靠官方文献看待。在这一问题上,考生当年的痛苦和晚年的泪水,作为口传历史资料 否能受到重视,真的不敢说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