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研究生培养“出口”标准如何把握? 精选

已有 5238 次阅读 2009-4-21 22:22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招生面试工作接近尾声,一个老议题又摆到了我的面前。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在扩大,今年我们学院有机、物化和应化三个专业的招生数首次突破80人,生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措施呢?

有部分研究生导师极力提议,一定要把好研究生的“出口”关。比如,要规定有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时必须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SCI论文。我校的研究生学制是3年,那么是规定至少1篇SCI呢,还是至少2篇?或者是规定影响因子IF总和必须达到多少?这些措施在国内很多大学很早就有实施。效果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些学校的SCI论文总量每年都在上升。当然,也遭受到了一些众所周知的负面影响,最严重的是学术不端现象的频发。

反对制订这些规则的导师们主要的理由是:(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成果的产出形式上有差异;(2)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产出差异。既然如此,“出口”标准能一刀切吗?如果根据是否发表SCI论文及其数量来规定,那么对于做应用性课题研究的学生和导师来说,又该怎么办?这类课题一般都很难发SCI论文,就是搞个专利也不容易。化学类的专利没有三年时间恐怕是难以获得授权的,而目前学校有关部门对尚处于申请状态的专利是不认可的。如果非要这么做,那么谁还会继续做应用研究呢?谁还会愿意跟搞应用研究的导师呢?

另外,面临的一个很现实问题是,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发展规划已经作了重大调整,取消了以前实施多年的面上项目(包括一般和重点),只设立重大类别的项目,例如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等,提出了“创新环境营造”、“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条件建设”和“创新研发支持”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战略,而且全面向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倾斜。这样一来,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竞争就会更加激烈了,广大教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热情也必然会提高。同时,那些所谓的“重大”、“优先”领域,竞争也会更加白热化。当然,有关部门也鼓励产学研合作,换句话说,主角是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个配角。在这样的形势下,只做基础研究恐怕很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今后恐怕很多教师都面临科研转型问题。

回到我们的主题,对于研究生的“出口”标准,到底应该如何把握?我的考虑是要实行“双轨制”,可以根据毕业论文课题性质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游戏规则”。对于自然基金类的基础研究,可以走SCI的路子;对于科技计划等应用研究,可以根据阶段性研发成果的显示度进行综合评价,必要时可以组织校外专家论证之。如果涉及到保密级别的研发,恐怕也只能采取这样的路子了。当然,如果课题可以发论文,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规定一个论文的最低级别。如果可以申请专利,那么可以做个相应的权威查新报告作为支撑材料。总之,一刀切的做法并不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国家要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向应用方向转型的要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06-227405.html

上一篇:如果爱因斯坦没出名之前生活在眼下的中国,会不会饿死?
下一篇:“门”(GATE)之力量
收藏 IP: .*| 热度|

8 曹聪 梁建华 罗晓敏 柳东阳 jiangxh xuqingzheng jiujiu9986 ykwczx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