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纪念X-射线衍射发现100周年 精选

已有 12550 次阅读 2012-6-8 15:38 |个人分类:怀旧|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衍射, X-射线

今天,2012年6月8日,是X-射线衍射发现100周年的纪念日。
100年前的今天,德国慕尼黑大学(University of Munich)的物理学家劳厄(Max von Laue)及其同事,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将一束X-射线通过一个硫酸铜晶体发送出去,然后在照相底片上记录下结果(如图1)。
(taken from: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
劳厄鼓励他的两位同事,Walter Friedrich和Paul Knipping,他俩在X-射线方面比劳厄更有实践经验,在索末菲研究所(Sommerfeld's institute)继续开展实验,结果发现在起始光束的中心点周围产生了衍射点(diffraction spots)。
其实,这一发现比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首次发现X-射线要迟17年。当时,是他宣布了X-射线的存在,但这种射线的本质一直没搞清楚。有些物理学家怀疑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但一直无法获得可靠的衍射方面的证据。当时估计X-射线的波长范围在0.4-0.6Å。
与此同时,晶体学家们则已越来越确信晶体空间点阵结构的存在。这个问题劳厄也与他的朋友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讨论过。在一次交谈中,埃瓦尔德发表了这样的观点,阵点之间的距离也许是造成X-射线产生干涉的合适距离,如果原来估计的波长正确的话。
无疑,是劳厄的直觉和灵感促成了Friedrich和Knipping的实验,尽管一开始他是基于一种错误的期待。然而可喜的是,劳厄及其合作者的实验提供了X-射线是波本质和晶体具有点阵结构的直接证据。因为衍射点是由X-射线引起的,后者对衍射体(scatterers)的规则阵列(晶体中原子的重复排列)具有重大影响。衍射体造成球面波(spherical waves)的规则排列,在绝大多数方向上干涉很严重,具有破坏性,但在某些方向上却具有建设性,所以在照相底片上能产生光亮的点。
在X-射线衍射发现后的一年里,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推导出了一个解决晶体结构和决定衍射图规律的著名公式:
2dsinθ=nλ
在公式中,d是衍射面之间的距离,θ是入射角(incident angle),n是任意整数,λ是光束的波长(如图2)。
 (taken from: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
可以这么说,劳厄和布拉格的发现,开创了两门科学,即X-射线晶体学(X-ray crystallography)和X-射线光谱学(X-ray spectroscopy),同时还造就了两位诺贝奖得主:1914年劳厄“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X-rays by crystals” 而获奖;1915年布拉格及其父亲(William Henry Bragg) “for their services in the analysis of crystal structure by means of X-rays” 而获奖。
科学研究需要质疑,也需要灵感(直觉),更需要合作精神。X-射线及其衍射作用的发现,开创了一个科学新时代,绵延百年而不绝,创造了众多的一流的的科学成果,也算是科学史上的一桩奇迹和美谈,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taken from:http://www.iop.cas.cn/)
参考资料:
  • Max von Laue and the discovery of X-ray diffraction in 1912,M. Eckert,Annalen der Physik, 2012, 524(5), A83–A85.DOI: 10.1002/andp.201200724
  • The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X-rays in Crystals — A Historical Review,G. Hildebrandt,Cryst. Res. Technol. 1993, 28(6), 747–766. DOI: 10.1002/crat.2170280602
  • Michael Eckert,Disputed discovery: the beginnings of X-ray diffraction in crystals in 1912 and its repercussions,Acta Cryst. (2012). A68, 30-39.(厦门大学化学系胡盛志老师提醒有该文,谨致谢意!)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06-580016.html

    上一篇:能不能给中国高校10年的清净?
    下一篇:从“范跑跑”到“温跑跑”
    收藏 IP: 125.110.150.*| 热度|

    34 孙学军 苏力宏 鲍海飞 王庆 姚向峰 唐常杰 刘光波 谭红朝 曹俊 孔旭东 曹聪 吕喆 张钫 王红光 肖振亚 姜宝玉 文克玲 史彭慧 林涛 蒋迅 罗会仟 褚昭明 孙彧 郑永军 曹裕波 zzjtcm luyouwen bridgeneer crossludo zje2009 ddsers fansg shutom liangq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