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不应被叫做中医
席鹏
网上有很多关于中医西医的讨论,这两个门派之争似乎随着西医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但是,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或许部分出自“中医”这一名字:中医不应被叫做中医。
中医是中国医学的简称。什么是中国医学?一提到中医,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中医典籍,里面似乎记载了无穷无尽的药方,越是历史久远的、越是皇家的,或者越是深山老林里面的偏方,就越具有“经典”的价值。甚至老中医,都因为历史悠久变成了一种重要的身份符号。由于西医发展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医就从历史典籍、经络五行等等方向,剑出偏锋、唯正统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不思进取、不与时代结合,甚至反对新技术的应用,认为这些新技术玷污了中医的纯正性。
但是,真正的中医是什么?他们是:
l 上古神农氏尝百草入药(约公元前3000年);
l 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案,和针灸、汤液、热熨等物理疗法(公元前400年);
l 华佗发明麻醉手术,和开颅手术(公元150年);
l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对抗瘟疫,并发展了中药剂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公元150年);
l 孙思邈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欧洲早了整整1000年;首次提出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的谷白皮煮粥预防与治疗脚气病;首次利用海藻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首次利用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治疗夜盲症(公元560年);
l 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总结归纳,创立了药物科目分类法,不仅为中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公元1530年);
l 成功合成牛胰岛素,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且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一大步(1965年);
l 屠呦呦变革中药萃取方法,终于成功提取青蒿素对抗疟疾(1967年)。
从上边的几位中国医学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可见,中国医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综合利用当时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临床治疗方法,以提升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遗憾的是,这一风骨,如今甚少有中医能够继承。现代的中医,往往从故纸堆里寻找答案,而不是从创新入手。这何尝不是一种对中医精神的背叛!
产生这一事实的一个原因,我认为,应该首先是名字。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当西医刚刚进入中国后,由于西方代表了先进的技术,为了抵制这种新技术对于老学派的冲击作用,中医为了自保,首先与敌方从名字上“划清界限”,其次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老祖宗的典籍里面,全然忘记了,老祖宗写这些典籍的时间地点、背后的一个个创新故事。
中医如不改名,则无法突破这个奇怪的名字带来的束缚:本是一个创新的学派,却用名字把自己束缚在了守旧派的队伍中,并努力找到一堆理由证明西医(利用先进技术的现代医生的简称)无法套用到中医上的所谓“证据”。如此走法,结果可想而知。
愿中国医学如神农般,在5000年前就勇于尝试百草寻找新的药物;如华佗般,在2000年前就勇于对人体进行麻醉开颅;如孙思邈般,在1500年前就利用维生素含量高的动植物治疗维生素缺乏。
愿中医创新之花常开,创新之树长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