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鹏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peng1

博文

中文科技期刊,路在何方? 精选

已有 4793 次阅读 2024-8-14 18:20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席鹏

2024812

 

前言:刚刚接受了一份《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调查》的问卷,填完以后,对中文期刊的发展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特写此文。在此声明:里面的一些表述可能仅适用于部分中文期刊,其实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中文期刊已经承担了相关的科技前沿、转化、科普等任务的,而且借助中文传播的优势,形成了强大影响力。

相比10-20年前我读书的时候,感觉那时发表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还是非常有荣耀感和仪式感的。而现在,随着国内外英文期刊的强势崛起,中文期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微妙:很多老牌期刊,都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觉,极少能够在这些期刊上看到新的思想和新的结果;不少期刊沦为了学生简历里凑数、硕士生毕业的灌水区域。

image001.jpg

从指挥棒的角度,发表中文期刊,对于职称评定、基金申请、学生奖励资助,其效果是远远不如英文期刊的,哪怕英文期刊里面其实并不是每篇文章都好,甚至很多英文期刊也有灌水现象。

l 中文期刊到底怎么了?

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中文期刊无法参与国际交流,因此在为中国作者和读者提供便利的同时,失去了广泛国际传播的可能性。因此,做好中文期刊,其实首要的就是“扬长避短”,把中文期刊在中国科技工作者中的传播性做好。

国内科技期刊群体,面对SCI影响因子这样的“有规则标准”的打法,和国际出版商一起分工合作,创建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高影响力英文期刊。而中文期刊的语言特性,造成了它无法进入SCI收录,也无法计算影响因子,所以无法被SCI合理分区。而对于缺乏标准、缺乏对基金和项目的影响力的情况,则没能开辟出一条中文期刊的评价道路,来展示“为什么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优势,造成“用不适合我的标准来评价我固然不合适,而如何正确定位和评价我,我也没啥好的建议”的尴尬境地。

l 中文科技期刊如何高质量发展?

应该致力于创建一批高质量中文期刊,和目前普遍的用于本科生科研、硕士生毕业的老中文期刊拉开距离。因为老的期刊在定位、用户群(作者群和读者群)上已经建立了一个固定的标准,打破这个并不容易,也会对现有生态造成影响。

我的建议是,建立新的高水平期刊,允许文章以中英文双语发表,并且所有的引用、阅读都统计到一个文章中;建立类似Altmetric Score的评价体系,同时在Twitter和Facebook的基础上,加入微信、微博、抖音、知乎等新社交媒体的传播数据,来让这份外国人读得懂、中国人爱传播、兼容于现有评价标准体系的期刊,能够快速地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l 我们该如何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发挥作用?

很遗憾,目前没有任何期刊在真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许多办刊人的眼中,就是发表在中国办的期刊上。破五唯,真是这么简单的理解吗?我认为不是。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其真实折射的,应该是关注科研成果在祖国经济建设中的中长期影响力。而在这方面,专利从最前面保护了知识产权;国际期刊从国际宣传上占领了宣传高地。留给中文期刊哪些空间?我想可以是多方面的:

l  思想传播:众所周知,中国人阅读中文要远远快于阅读英文,因此建立在中文传播优势上的中文期刊,在这一方面就有天然优势;

l  助力开源社区:期刊如果将一些相关的光学系统搭建流程、软件控制、数据处理、样品制备等进行开源,能够破解目前中文期刊文章“没有营养”的难题,让更多人能够以低成本、高重复度的形式,加入科研的大潮中;

l  鼓励观点争鸣:一篇文章,如果仅从其自身看起,则都是作者视角,很难实现一个均衡的观察。通过观点争鸣,能够有机会把若干个工作进行比较性研究,提出更加尖锐的视角,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l  提升新技术的影响力:目前随着国产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提升,急需改进过去对“国产等于不如国外”的陈旧思想的颠覆与纠正。而国产到底好在哪里,用英文可以说服外国人,用中文则更容易让国人产生共鸣。通过这一板块,能够进一步提升国产技术与产品在祖国大地上的影响力,助力其突破国际竞争厂商形成的封锁与包抄,使更多国产高新技术深入人心。

image002.png

 

综上,目前我们中文期刊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国力,和日新月异的中国科研实力的需求。呼唤新的中文期刊能够破土而出,破局现状,乘风破浪,实现新的里程碑式的突破!期待中文期刊能够在新的历史舞台强势崛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9502-1446516.html

上一篇:关于语言的杂想(三):语言的效率问题
收藏 IP: 111.55.25.*| 热度|

12 杨正瓴 张学文 曾杰 崔锦华 赵鹏 徐海波 池德龙 晏成和 王涛 郑加强 张先骏 guest3802293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8 1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