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语言的杂想(一):语言的情感互认与价值纽带
序:语言是我们人类发展出来的交流工具,或者叫做编码系统。由于语言的应用需要输出者和输入者使用同一套规则,并对所描述的事件、物体具有共同的体验,因此语言又和历史时期、地域建立了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圣经·旧约·创世记》记载,当时的人类随着发展,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与神在一起的高塔—巴别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巴别塔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这个故事,成为人类分为不同种族的注脚。
语言的情感互认
常听人说,“粤语有很多经典歌曲”,“台湾话听着就是舒服”,等。以致于某人到了上海,努力去学习上海话,结果学成了苏北口音,被阿拉上海人嘲笑的故事。在国外,一样有“地道的北美口音”、“伦敦腔”和南方口音的区别。而当两个来自同一地域的人交流时,方言的情感互认,往往成为便捷的交流渠道。
作为沟通工具,语言就具有双向交流的作用。上边的例子中,如果两个交流者的母语是不同的,这时,两个交流者用谁的语言呢?
这个问题,在最近万达王健林的一句话里面非常清晰:“跟着我混,你必须学会中文!”
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Mb4y1b7Hw
为何如此?由于对话的双方的时间价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时间金贵,故而语言的使用一定会同步到时间更贵的人的一边,这样才最节约沟通成本。
在过去,由于英语国家的收入普遍偏高,所以我们中国人如果学习了英文,则可以获得更高的交流效率和更高的时间回报,所以英语成为我们理所当然的一个优选项。托福、GRE、雅思、高考,英文的作用体现在每一条上升的通道里。
类似的还有50、60年代的俄语,和日语、韩语的学习。随着这些国家国力的下降,学习的人数和热情都在逐渐退减,而且呈现双边的趋势(我们有人学习他们的外语,他们也有人学习中文)。
反过来呢?由于老外普遍不学中文,导致我们看到老外说一句“我中文不太溜”就激动:总算也有歪果仁和我们一样热爱中文了!这种“全民激励”的效果也是非常强悍的:在90年代,加拿大的大山来中国学习,只要中文好就可以上春晚。 而随着我们国力的不断攀升,到现在,抖音、快手上面有好多老外说着地道的中文拍视频,我们也已经司空见惯。
语言的价值纽带
如果大家都说那种“十里不同音”的乡音,那么一个国家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当某一种语言成为交流的主流语言时,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使用者越多,越能增加其影响力;而这些使用者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创造了诗词歌赋等艺术作品、科技论文等科学作品,又能反过来促进更多的人来学习、感受这一语言的魅力。
由于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用户所产生的内容,又反过来成为这一语言的丰富内涵。这就类似抖音,本身是一个短视频媒体平台,当用户上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时,平台对于新用户的吸引力也就越强,所创造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引用计算机界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络的价值和该网络内的用户数目平方成正比。当一种语言的使用者越多时,它所带来的便捷性、内容丰富度也就呈现了平方性的增长。秦朝的书同文、车同轨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普通话、简体字作为全国性的语言,无疑是站在历史制高点上的一次深入变革,将华夏儿女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就是语言,它作为一种明确具有地标性的人际交流工具,成为每个人自带的一个符号、一个标签。通过同样的语言,我们能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能够迅速建立沟通,找到共鸣。而由于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用户所产生的内容,又反过来成为这一语言的丰富内涵。统一语言能够降低交流成本,让大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而不是在“鸡同鸭讲”中耗费无益的时间。
一种语言所带来的交流成本,由交流双方的经济性决定。当这个语言的使用者平均财富高时,另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倾向于学习使用这种语言,以降低交流成本、提升交流的双向价值。简而言之,谁的时间值钱,谁的语言高级(拥有更多学习者)。而高级的语言使用者,又能够有更多时间去精研文学、艺术、医学、科技,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并起到对本语言的价值加强作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4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