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动机不纯?

已有 7836 次阅读 2007-9-21 22:28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动机不纯?
蒋高明


        1484年,刚过而立之年、风华正茂的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向世人宣布:他要向西航行,到达地处欧洲东方的亚洲!哥伦布环球之行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没有巨大的诱惑,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开始他的“死亡之旅”呢?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便可以发现老哥发现新大陆的另一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原来,他的同乡马可波罗(Marco Polo)于1298年就完成了他的游记小说《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书中强调他曾为中国元皇帝忽必烈工作过七年,此书虽然谬误颇多、言辞夸大,但是生动的描述却加深了西方人一窥东方世界的野望,这样“中国”就以富足强大的形象展现在西方眼中。马可波罗的经历使186年后的哥伦布对神秘的东方充满了诱惑,他知道了东方有一个震旦国(即中国),那里黄金铺地;那里有香料,丝绸和美女;那里还有王中之王。因此, 他要亲自去中国,去寻找那里的宝贝。他将这个计划提交给了西班牙国王。
        1492年初,在西班牙等待了六年半的哥伦布接到通知,他的中国之旅计划被西班牙国王明确地否定了。沮丧的哥伦布朝法兰西走去,他指望着查里八世会优待他, 以实现他的淘金梦。一个大臣及时地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西班牙女王,女王听从了这个大臣的劝说,立刻派使者去追赶哥伦布,出演了一幕“萧何月下追韩信”,丧志的老哥重又春风得意。三艘轻快帆船很快被命名为“尼尼亚”号、“平塔”号和“圣玛利亚”,共载87人,于9月9日从费罗岛启航了。
        船队在茫茫大西洋上向西航行整整一个月后,危机爆发了:包括船长在内的一部分人坚持劝说哥伦布返航,他们不相信如果继续走下去还能回到老家,并威胁他说如不同意就把他抛向大海。哥伦布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他说他对返航毫不担忧,上帝既然赐予他们这种好天气出航,那也必定会赐予另外一种好天气让他们返航。即使船员们把他和他的仆人杀死,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他坚持再给他三四天时间继续航行,如在期限内没有发现陆地就返航。船员们将信将疑地同意了他的要求,继续向前航行。10月11日,船队开始发现海上漂着的嫩树枝、经过加工的小木棍等来自陆地的东西。船员们终于相信,“亚洲”就在前面,他们到了“印度”岛。
        10月12日,他们终于看见了一片陆地。他们惊讶地发现了这片陆地上生活着裸体人。当哥伦布把所有船上人员召集起来,宣布占领该岛的时候,一些土人好奇地围着他们转。老哥把一些小红帽和玻璃珠子赠给这些土人,土人们如获至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哥开始寻找震旦(中国),他们相信天堂城市杭州就在附近。他们误解了一个当地土人的语言,以为中国皇帝就在不远处的一个镇上,于是派遣了一个使团去朝觐住在这个镇上的“中国皇帝”。当然,最后使团带回了令人沮丧的报告,他们没有发现震旦帝国的宫殿,而是在一个仅有50座棕榈叶盖的棚屋和人口几百的村庄里受到一种原始的欢迎。他们一点也不知道,中国的元朝早在100年前就已结束,现在是朱明皇帝的天下;各地不断有农民起义;而在海面上,中国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正在和日本浪人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既然哥伦布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这个消息就像雪片一样传遍全国,西班牙国王和教皇都坚信老哥他们到了印度。于是哥伦布的误会就靠着“印度”这个词永远地被记录下来,直到今天,我们还把新大陆的土人叫做印第安人(在译成汉语时,把印度人译为印第安人)。
        1506年5月20日,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去世。哥伦布逝世500年后的今天,世界已经沧海桑田。在他当时寻找震旦大汗的那片新大陆上,如今居住着世界上经济和野心都最强大的国家——美国。
        重温这段历史我感到有些震动,老哥发现新大陆的真正目的是为寻找中国的宝贝而来的,“歪打正着”发现了美国。   我不禁会问,如果当时他真的到了中国,如果他回去报告说中国的军队正在同日本浪人争斗,而他们的武器还是大刀片;他已经宣布了占领,只求国王来接管,那么先打开中国国门的可能是西班牙人,中国的工业革命可能会更早些,象今天的美国那样开始经济和科学的繁荣。

        但是,无论是英人还是西班牙人,这段历史都不光彩,原来你可以悠闲地饮酒赋诗,可远方的“朋友”却早已惦记上了你的财富,就像贼惦记着别人家的财富一样。我们的过错是因了我们的富有,而今天,许多国人因自己的财富不如人而羡慕西人甚至自卑的时候,是否又掉入了另一个深渊呢?我们要努力强大起来,同时,我们也要努力自豪起来。但要做到这个自豪,我们必须时刻提防着远道的和近道的“朋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7639.html

上一篇:牛顿与苹果
下一篇:我们从哪里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