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在我国产粮大省黑龙江、吉林等地调查发现,化肥的施用对近年来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让部分农民患上“化肥依赖症”,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业内人士指出,化肥过量施用将带来土壤品质性质退化、粮食减产等后果,致使黑土地越种越“瘦”,危及粮食安全,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8月15日《经济参考报》) 农民种地,是不是非得用化肥不可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用自己的试验证明了不用化肥农药,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这种现代农业技术,而用牛粪代替化肥,用物理杀虫法代替杀虫剂,实现了生态修复,实现了高产,比如夏小麦,亩产达480.5公斤,而周边农民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种田,夏小麦的亩产只有300多公斤。但问题是,蒋高明修复生态用了三年的时间,前两年的收成并不好,甚至是羞于启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无疑也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即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化肥依赖症”本质上是一种不道德的农业,但要他们保持慎独,无疑是一种痴人说梦。简单地说,用三年时间来修复生态,农民这三年的种地收入如何弥补呢?从国家层面看,生态修复带来的粮食减产阵痛如何化解也是一个现实难题。 市场经济下,要真正将生态农业推广开来,还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逻辑,就是要保证农民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纯收入比目前“化肥依赖症”下的农业生产收入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生态农业补贴,至少要保证农民在生态修复期的收入水平不下降;二是要用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来引导农民尝到甜头,提高其积极性;三是要加强监管,增强有机农产品的公信力,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 不仅是为了农业本身,也是为了我们整个生态环境,化肥越用越多,黑土越种越瘦,这种恶性循环不能再继续了。但如何终止这种恶性循环,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农民的自觉上,需要政府给力的综合措施。(文/郭文婧图/唐春成)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