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治理沙尘暴从何处入手 精选

已有 3968 次阅读 2007-7-8 20:28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治理沙尘暴从何处入手

蒋高明  人民日报(内部参阅), 第37期(总第632期), 22-24, 2002

        据动态观测,20世纪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为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前5年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后5年每年则达到3436平方公里。可以看出,沙漠一直在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越来越快。由此造成了沙尘暴在华北地区肆虐。治理沙尘暴,要充分尊重生态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法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生态治理的效果。

人口迅猛增加是造成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
   
       

        尽管很多学者认为生态系统退化的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例如很多学者将近几年来沙地草地退化以及沙尘暴等频繁发生归结为干旱和持续的高温。但是我们认为, 人为原因是才是最主要的,而自然因素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退化很小。这是因为,在支持生态系统的六大环境因子中,1) 光照并没有变化;2) 温度正常波动;3) 氧气含量也没有变化;4) 二氧化碳增加部分(从工业革命前的290 ppm 到目前的350 ppm), 但这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5) 水分虽有变化, 总体雨量正常, 部分年份还会出现偏高。当然降雨可能会存在季节上的分布差异,但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表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引起的。即便降雨会减少,我们都知道在温带以及寒温带地区雨、热、光是同期的,土壤水分在这一时期也最好。如果存在植物生长的土壤,生态系统也应当能自我维持。热带和亚热带存在降雨量减少的可能性更小。既然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然存在,那么为什么植物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呢?原因存在于, 6) 土壤和矿物质的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 土壤损失严重;在日益减少植被覆盖(地上部与根系保护)的条件下,疏松的土壤或被降水带走(水土流失),或在冬春季被风吹走(风蚀并进一步形成沙尘暴)。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的运转失去了一个“轮子”(另一功能是能量流动)。例如,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保护区,白音锡勒牧场1953-1980期间因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粪造成氮素严重损失, 损失的氮相当于78 600 吨硫酸铵。欲维持该牧场的氮平衡需要每年输入560 吨纯氮, 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输入几乎为零,这对于土壤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该保护区的草场退化面积为7689.3平方公里,占保护区草原总面积的82 %。
        人口增加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人口增加,以及大量人口增加后伴随的牲口增加、人口贫困与土地退化等问题在世界其它各地都有过报道,但象我国生态系统的大规模退化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却为数不多。锡林郭勒盟从建国初的20.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2万人,净增加348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牲畜数量更是急剧增加,从160 万头增加到2300 万头,净增加 1700 %,这样使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 超过了其极限。支持一个标准羊单位的草地面积直线下降,从原来每77亩草地支持一只羊到7亩地一只羊, 草场压力净增加 950 %。社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而实行的政策导向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目标, 更加重了草地的退化。浑善达克沙地最近10年流动沙地面积的扩大与该期间牲畜数量的加倍很好地吻合(在一个很大的基数上的加倍,如由1000万头到2300万头),正说明了这一点。
        人口的压力是怎么出现的呢?仍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例,在元代(公元1206) 以前,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人为压力的,人口的数量很少,主要依靠天然放牧;元忽必烈时代 (1260-1264) "户口增, 田野辟","召集逃亡, 鼓励垦荒", "军民屯田" 等措施开始对这片土地利用;明嘉靖33年 (1554) "招纳汉民, 开荒耕种, 建室定居",定居开始出现;清朝初年 (1616-1644) "借地养民", 建"大粮地","公主府地", "军事驻防地", 招徕大批汉民佣种, 并开放牧场,使草地压力有所增加;但清中期 (1662-1862) 的"休养生息"政策, 使这里的土地基本稳定了200年;清中后期 (1862-1909) 实施"移民实边", 农牧交错区开始出现;清光绪27年(1902)“开放蒙荒”以及紧接着中华民国初年 (1912) 的垦务总局成立,使这里草地退化开始起步。但是,我们认为最大的几次生态破坏是出现在上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大跃进"运动 (1958-1960),第一次草地垦植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9-1978),第二次草地垦植高潮,这期间采取了"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 等政策,鼓励了对天然草地的掠取;尽管如此,致命的破坏当属最近10年,头数畜牧业使草场到了崩溃的边缘。

“生态城镇”是解决人口压力的重要途径

       从前面的分析看, 人是造成各类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驱动因素是人的技术力量和由于追求物质财富而采取的不负责任的低效率土地利用方式。因此,欲治生态系统的退化, 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才是治本, 其余措施是治末。而在解决人的出路方面城镇化建设是最为有效的。这个思路主要是基于,用少量的土地,加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腾出大量的土地使其“休养生息”,借助自然的力量实现恢复。
        在这一点上,很多问题如就业、救灾、教育、交通、通讯、能源、生活质量、生存环境改善等等与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更关切到治理的成与败。让牧民重新回到游牧可能存在操作上的实际困难,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而让贫困的人口居住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小城镇是切实可行的。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包括 “生态移民”和规划建设“生态小城镇”。逐步实现由分散的随机住户型发展为高质量、高起点、最低环境破坏的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型。这样,大量的土地才可能有机会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
        “以地养地”的做法也很简单,即在有水分、电力、肥料、交通、技术等保证的地方建立高效地,并进行生产与生活的调整。在目前的条件下,即使再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常规科学技术或者部分高新技术,实现生物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满足现有人口的物质需要已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以色列的高效农业就是例证。腾出大量的退化土地进行封育,并进一步发展成保护区。利用的土地与自然恢复的土地比例可为1: 10,甚至为1:100。这是由于目前在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一般很低,如退化草地上的产草量只有20-30斤/亩,而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后的饲料产量可达500斤/亩以上。中国科学院的实验表明,在内蒙古草原种植1亩高产青贮饲料,可使200亩沙地的围封成为可能;1亩多年生人工草地,可以使6-10亩退化草地实现禁牧;1亩一年生人工草地生产的饲草,可以解决1个羊单位舍饲6-10个月饲草。目前由中国科学院进行的有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实验1年后的效果异常明显。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防止土壤的损失和新辟土地的退化,使之可持续利用。这样做的理由是, 建立在高投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正常运转的集约化农业(牧业)不会退化,内地5000年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衰退,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没有退化。并且,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年代,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也很少发生。
        要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与人类"生活"的藕合, 并实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社区生存发展的产业链的藕合。待退化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后,发展替代产业(生态旅游、旅游产品、高附加值的狩猎、教育与实习基地等), 逐步减缓对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压力。
        中央财政的生态治理费(如治沙费、造林费)、用于救灾的经费、生态补偿的经费、各种社会捐助、地方政府经费应向退化地区的社区倾斜,发展小城镇,以解决水、电、通讯、交通、教育、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减少他们的对环境的破坏,停止目前普遍采取的“种树种草”做法。因为利益的关系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当地社区的居民由被动参与生态治理到主动的参与,从而使他们有生态的破坏者转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是关系到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各级领导应当积极推动这种“以人为本”、以城镇建设带动为基础的“以地养地”生态治理模式。

对于大面积的退化土地应当借助自然力恢复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也最早尝到了生态破坏的苦果。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把历史上由于采矿(主要是采煤)而造成的废弃地恢复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并进一步规划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乡村景观,每年仅靠生态旅游带来的收入就相当可观。这一重大转变的实现归功于著名的恢复生态学家、英国资深皇家学会会员布莱德什。他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借助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保证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天然草地上种植以杨树等单一树种的做法,这种生态系统是危险的,是一种对天然草地的人为侵掠,这对草场恢复并无益且十分有害(如破坏整个系统的水循环等)。

        利用自然恢复成功的例子其实很多,例如1991-1999年的8年中, 北京延庆山区搬迁人口4356户(共2万人), 山区人口由原来的近6万人减少到3万人,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山区森林的压力。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 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30 %达到了目前的70 %以上, 其中四海镇、大庄科乡达到了87 %和84 %以上。没有搬迁之前,土地利用效率很低,仅烧柴一项,一人就需要20亩山林,这样林子无论如何也长不起来,即使花再多的钱植树造林也是无济于事。香港嘉道里有一片山地,因为农业活动停止了,在40年的时间里自然恢复,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实践证明,利用自然力恢复生态系统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风险最小的途径,不应被人们所忽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301.html

上一篇:再现的绿洲
下一篇:反思:“绿化祖国”不是“树化祖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