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在帮一个国内英文期刊(PalaeoWorld)处理稿件,感觉是他们组织到了一拨不错的稿,顺便记下这些文字。这些投稿人来自世界各地,文章的质量大部分也不错。这样继续下去,刊物还是有希望的。当然,也有过不是很理想的稿子,让人看了来气,这就不说了。对于新起步的刊物来说,有一个积累和卧薪尝胆的过程。这个刊物几年前进入Elsevier体系中,找了一帮国际上的人做编委。只要路子对,认真做,希望总能有出头的一天。科技期刊这个东西,说起来是有点让人爱恨交加。国内对基础科学投入那么多去做研究,就是指望能有成果。有了成果当然要发表,不发表前面投的钱就没有意义了。可是要发表的时候,似乎又没有钱了。负责发表研究结果的科技刊物好像日子都不好过。各家杂志都处在“各村的地道都有自己高招”的五花八门想办法中,投稿者高兴的也没有几个。尽管很多人都说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高水平期刊,但我的感觉是这基本上不是一个现在要放到桌面上来谈的问题。政府好像还谈不上真正重视科技刊物,大概是有很多现成的国际SCI刊物可以发表文章,投入到研究中的钱,不会听不见响声。
我这样说,还有下面一个例子。我从90年起,差不多保持平均每年在国内期刊上发两篇文章的频率。偶尔是为了救火,有时候是觉得有关的内容也许在国内发更好一点,有时候觉得是可以介绍一些新东西,有时候是因为自己是编委,应尽点义务。尽管很多时候,我的合作者希望能把文章投到国际SCI刊物上去。我自己没有什么SCI压力,所以不是太关心所投的刊物是否是SCI。但常常会有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我常投稿的一个国内研究所刊物,为了鼓励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上面投稿,所里设有奖励,尽管不是像在Nature上出一篇文章那样奖得那么实惠,但有象征性的鼓励也是不错的。此外还有惩罚。一年当中,研究员不给刊物投稿的,要被罚款。可惜我在这个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的稿子,是得不到稿酬、奖金的,因为我不是研究所的正式职工,尽管我是所里的客座研究员,也是刊物的编委,有些稿子我也会把国内研究所列为我的第一工作单位。当然,我也不会因为某年没有发文章而被罚款。但我觉得不合适的是,我的国内合作者因为不是第一作者同样也得不到一分钱, 尽管他们做了大量的野外、室内研究工作。我一直为这件事感到内疚,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们,让他们花了时间做研究,最后是少了SCI文章,同时也没有奖金。虽然我们都不指望靠每人一两百块钱的稿费、奖金过日子,但心里还是觉得有点别扭,感觉这个规矩不是一个能鼓励获得更多稿源的做法。反映过两次,有人同情,但没人管。我现在的基本策略是尽量少发第一作者的文章,以免我的同事受我牵连,做了工作而得不到别人做了同样工作而得到的东西。
从这个例子上看,我觉得科技期刊在国内并不是一个受重视的问题,只要有国际期刊帮忙发文章就可以过日子。领导多半也不会关心对期刊的投入,因为它不像建一大楼那样容易,转眼之间雄纠纠气昂昂的立在那里彰显政绩。所以中国的科技期刊不是一个大问题,或者不是一个当务之急,是鸡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