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i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baiyang

博文

喝反渗透处理水真的有害吗-我来争辩几句

已有 4554 次阅读 2019-9-25 08:3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健据的

喝反渗透处理水真的有害吗

 

反渗透(RO)处理后的纯净水是否健康,纯净水比矿泉水是否更健康,民间和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说证据,不乏有文章用实验数据证明了含钙、镁、锰、或氟水比纯净水更少致病。所以连大名鼎鼎的专业期刊EST主编最近也加入讨论,认为RO处理水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1]。虽然不直说,但已经有吓唬意味了。平时我和身边的环境人员交流,很多也认为长期饮用RO处理水是有害的或不利健康的,所以从逻辑和人性“宁可信其有的倾向性来说,似乎都已经是铁板钉钉证据无可辩驳。

 

但仔细想想,上述逻辑推理我觉得还有可推敲、甚至逻辑不清之处。虽人微言轻,但我还是想为RO技术和纯净水辩解几句,表明我的观点和认识。

 

首先,超纯水是否比含营养物水(在此不区分特定哪种营养物)产生更多致病现象,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大量流行病学证据的事情,目前尚不能做出定论。虽然在实验室或个别地区范围内能证明有比无好,但除氟外,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和机构对水中某种营养物质做出最低浓度限定。所以,有些实验室证据是有可能被推翻的。比如说,我们也曾长期认可水中过量的钙镁硬度会导致结石,即加钙水比不加钙水更容易致病,这样的认知是否已经被推翻还不一定。即便实验是对的,所测结论适用于某些特定培养生物,但也不一定适用于人类。比如,实验结果证明了胡萝卜对兔子非常重要,但并不代表胡萝卜对人类是不可或缺的。类似像测试消毒剂余氯的毒性,哪怕1mg/L的余氯能轻易杀死某些微生物,但这个浓度的饮用水消毒工艺却已经实施上百年了,其对人类几乎无害。

 

其次,即便水中营养物质真的对人有益,但别忘了:水的主要功能只是通过水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就像空气的主要功能只是提供氧气供人呼吸,我们不能赋予它们更多的营养功能。其实人们对超纯水有营养物的要求,就如对胡萝卜苛求有蛋白质脂肪,或反过来说对肉苛求没有胡萝卜素,这都是不合理的。人类社会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就有罪,物质世界也不能因为它缺少什么就有害。上述实验其实证明的还是营养物质是有益的,却并不能证明不含营养物的水是有害的。就像我们不能证明不含营养的空气就是有害的,即便只呼吸空气不吃饭的人肯定不如既吃饭又呼吸空气的人健康。如果做实验比较光吃饭而不吃水果蔬菜肉的人和既吃饭也吃水果蔬菜肉者,结果肯定是前者不健康。但这能证明吃饭不健康吗?类似逻辑如果不仔细推敲,很容易陷入悖论。水至清则无鱼,有人还曾用这句智慧古语反对RO纯净水。但,这真的是水的错吗?

 

第三:如果非要赋予水营养功能,那我们还需要看看水中营养物对人类有多重要,或其可替代性如何。首先,我相信人类所吃的食物都是需要水的,所以水中的营养物都应会通过食物富集然后被人食用吸收。如果某营养物真的缺乏,那我们有针对性的吃某种食物会是更好的选择。其次,根据《中国总膳食研究-第五版》举例显示,水和饮料仅仅贡献了中国人均获得钙质的3.9%(见下图)。其它类营养物也是如此,多数在5%贡献以内,仅仅硒的贡献率最大,为8.8%。这些数据并不支持国人需要从营养水中获得营养物的必要性。所以,水的营养功能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反而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总膳食研究》拍照数据

最后,哪怕水中营养物真的非常重要,且人体对于水中营养物达到了不能或缺的程度,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两难问题:即这世上没有完美的水!如果水中既有污染物(如消毒副产物、抗生素等微污染物)又有营养物(见下图),我们该如何取舍?比如,虽然饮用水和饮料贡献了3.9%的钙质,但同时还贡献了4.9%的污染物铬(见上图)。若污染和营养不足两害相权取其轻,哪个更轻? 如果是我,我会选去污染后的RO水,然后通过泡茶、饮料或者加点营养品来弥补损失掉的营养物。但如果我选择兼具营养物和污染物的水,我该如何弥补我受到的污染呢?为更好选择,或许我们还应该参考下中国人的营养现状数据。但一个或许更直接的问题是:中国现状是营养过剩者多,还是营养贫乏者多?污染和营养缺乏,对于当前中国哪个是更大的问题?

image.png

 

综上所述,我相信RO技术利远大于弊,不能因为少量的证据和欠严谨的逻辑模糊了老百姓们的选择!上述四个质疑我画图如下,供大家批评指正。

image.png

文献:

[1] D.L. Sedlak,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he Reverse Osmosis Revolution, Environ. Sci. Technol. 53 (2019) 3999-40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5099-1199363.html

上一篇:100-99测不准效应分析
下一篇:科研的伪创新
收藏 IP: 218.18.162.*| 热度|

2 农绍庄 李剑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