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步萃取-反萃取技术用于富集检测水中痕量全氟辛酸
第一作者:阳洋
通讯作者:陈白杨,poplar_chen@hotmail.com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4.142227
图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陈白杨教授团队在《Chemospher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owards elevated 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enrichment in water: Sequential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pretreatment for ion chromatography det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萃取-反萃取原理的一种色谱前处理富集技术,用于检测水中纳克升级别PFOA。文章既揭示了PFOA从有机相转移至水相的影响因素与规律,也解决了PFOA易被实验器皿吸附和在实际水样中产生乳化现象等问题。
引言
PFOA在环境中的普遍存在已引发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的PFOA检测方法依赖于昂贵的固相萃取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限制了其常规应用。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经济且创新的富集技术,用于测定水中ng/L级的PFOA。该方法包含两个关键的前处理步骤:1.在酸性环境中进行PFOA的第一步萃取与富集,2.在碱性环境中进行第二步反萃取与进一步富集。处理后的样品随后通过常规离子色谱无需质谱即可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当把溶液pH值降低至PFOA的pKa值(即2.8)以下时,萃取剂(甲基叔丁基醚MTBE)能将水中分子态PFOA(log Kow1=4.8)几乎全部萃取,从而更有效提高PFOA的富集倍数(EF)。随后,再用碱性水反萃取MTBE中PFOA。虽然此时离子态PFOA仍然具有一定亲油性(log Kow2=1.0)),但加热氮吹可将MTBE去除并迫使PFOA进入水相。此外研究发现,在MTBE加入5%甲醇不仅能降低PFOA与管壁的吸附,还有助于减少PFOA的共挥发。在优化条件下,该方法能达到9.2 ng/L的方法检出限,富集倍数高达719。该新方法与传统SPE-HPLC-MS方法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尽管此方法目前仅测试了PFOA,但理论上说它同样适用于其他全氟羧酸类有机物的富集和检测。
结果介绍
离子色谱法检测PFOA
图1. PFOA与共存离子分离谱图(SH-AC-24色谱柱,5mM KOH,流速1.5 mL/min,PFOA = 1.0 mg/L, F- = 0.1 mg/L, Cl- = 0.1 mg/L, NO2- = 0.1 mg/L, Br- = 0.1 mg/L, NO3- = 0.1 mg/L, SO42- = 0.1 mg/L.)
图1显示出PFOA与共存干扰离子在离子色谱中的较好分辨率。若不进行前处理,PFOA在离子色谱仪器检出限约为7.2 mg/L。
萃取pH的影响
图2.萃取pH对PFOA富集倍数的影响。
如图2所示,当萃取pH值在1.0至3.0之间时,PFOA的EF保持稳定,而pH值从3.0升至7.0时,其EF逐渐下降,在7.0至10.0范围内降至最低。这一结果证明了样品酸化能将离子态的PFOA(疏水性较弱)转化为分子态的PFOA(疏水性更强),从而提升PFOA的萃取效率,尤其是当溶液pH值低于PFOA的pKa值2.8时。而以往研究往往在pH值为4.0或中性条件下进行,因此未能最大化提高PFOA的EF。
反萃取剂pH的影响
图3.反萃取剂pH对PFOA回收率的影响
图3显示,随着反萃取pH值从2.0增至8.0,PFOA的回收率逐渐提升;然而,当pH值继续增加到10.0至12.0时,即强碱性环境下,PFOA的回收率普遍高于酸性和中性条件。虽然中性水已经高于其pKa值,但MTBE在萃取酸液后自身也呈现一定酸性,因此需要更高pH的溶液来中和酸盐并进行高效反萃取。由于离子色谱的流动相通常由高pH的KOH组成(例如,5mM KOH的pH为11.7),因此选择pH值为10.0对后续离子色谱运行的影响很小。
萃取条件对PFOA吸附的影响
图4.萃取操作对PFOA富集的影响
考虑到PFOA很容易被实验室设备和吸附剂所吸附,本研究尝试使用了多种措施来减少PFOA的吸附损失(如图4所示)。实验结果显示,所试方法中有四种均能显著提高PFOA的EF。特别是添加5%甲醇,其能显著提升PFOA回收率和EF。该实验结果也与常见的一个事实吻合,即标准PFOA试剂往往储存在含甲醇溶液的玻璃器皿中,而非水中。这表明甲醇的确能有效阻止PFOA被器皿吸附。
小结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痕量PFOA在普通色谱仪器上检测的富集方法,其可以将1升含PFOA样品富集719倍从而将方法检出限降低至9.2 ng/L。该方法及原理也有望应用于其它含氟羧酸类有机物的前处理与检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